2-5歲超常兒童的集合比較及其策略研究
本文關鍵詞:2-5歲超常兒童的集合比較及其策略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超常兒童 集合比較 策略研究 普通兒童 策略運用 視覺線索 比較能力 不同年齡 交互效應 卡片
【摘要】:選取2-5歲超常兒童46名、普通兒童54名,通過測查發(fā)現(xiàn):(1)2-5歲超常兒童的集合比較能力顯著優(yōu)于同年齡普通兒童;(2)2-3歲超常兒童不具備用"數(shù)數(shù)"比較兩個集合的能力,通常依靠"視覺線索"判斷集合大小;(3)3-5歲超常兒童自發(fā)運用數(shù)數(shù)策略的能力顯著優(yōu)于普通兒童;(4)3-5歲超常兒童普遍可以運用數(shù)數(shù)策略進行兩個集合的比較。
【作者單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G763
【正文快照】: 引官集合比較的能力是早期兒童數(shù)認知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最早的研究始于皮亞杰的守恒研究,他認為年幼兒童缺乏對數(shù)關系的理解。這一推論在近20年來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近年來,,相關研究主要有:(l)發(fā)生研究,即探討兒童從何時開始具備了集合比較的能力。研究表明,嬰幼兒就有能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奇程;澳專家齊茨博士和美國樊星南教授來我院講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2 李仲漣 ,劉紹蓮 ,趙卓群 ,肖聲馥;關于超常兒童王昂的調查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1期
3 周冠生;人才學初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4 馮增信;外因和內因[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5 李仲璉;劉紹蓮;趙卓群;肖聲馥;;認真探討兒童智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從超常兒童王昂談起[J];湖南教育;1980年03期
6 朱智賢;有關兒童智力發(fā)展的幾個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7 鄧奎金;全國超常兒童研究協(xié)作會議在我院舉行[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
8 周容;重視兒童早期教育——關于超常兒童陳科蘋的初步調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9 趙年蓀;孔子關于觀察法的論述[J];心理科學;1981年04期
10 陳光齊 ,舒篤初;全面發(fā)展 茁壯成長[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金茶;查子秀;;10-12歲超常和常態(tài)兒童創(chuàng)造思考和創(chuàng)造傾向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2 惲梅;施建農(nóng);唐洪;張梅玲;;8-12歲智力超常與常態(tài)兒童信息加工速度發(fā)展的比較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武杰;;特殊教育實踐對幾種學習理論的檢驗及其分析[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4 何志奇;薛煜明;;萬紫千紅總是春[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二——教苑擷英[C];2002年
5 鄭家貴;;嬰幼兒及小兒時期的“身心腦健康學”Ⅻ[A];首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2年
6 張燕清;;把握好少兒班學生的心理感受——從一次競賽的報名所想到的[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7 徐東良;王竹穎;;對少兒班學生自我感受性格的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蘇雪云;;表情辨認任務中自尊和群體、智商因素的作用機制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劉榮才;;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兒童早期教育——反思我國的兒童早期教育[A];湖北省兒童全面發(fā)展研究會第三屆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陸玉萍;;超常兒童的超常教育之我見[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瑩;以人為本 全面發(fā)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2 記者 周方;亞太地區(qū)超常教育研討會在京開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3 安徽省祠州市殷匯中學校長 查來賦;愛因斯坦與非智力因素[N];中國教育報;2001年
4 心梨;超常兒童的心理發(fā)展[N];大眾科技報;2001年
5 謝白清;全面透視中國家庭教育[N];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6 本報記者 王春 陳敬農(nóng);少年班為何紛紛停辦[N];科技日報;2001年
7 木子;讓孩子贏得人生第一分[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8 余人;開發(fā)右腦,贏得人生第一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9 王春 陳敬;“神童流水線”的沒落[N];中國商報;2001年
10 宗和;超常教育不再適用于少數(shù)兒童[N];中國婦女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徐浙寧;2-5歲超常兒童對數(shù)的認知及其策略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蘇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識及其對情緒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徐穎;中小學超常教育的實踐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皓;團體兒童智力測驗(GITC)的修訂及功能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姜榮華;智力超常兒童在普通班中的適應狀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于豐園;因材施教原則的應用及其與現(xiàn)代教育理論沖突的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楊海春;中學超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94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xjy/129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