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適合學生的教學”的系統(tǒng)思考
[Abstract]:"Teaching for students" is a whole, a large system, a natural, structured, scientific teaching order, a rigorous and wonderful teaching rhythm and melody. Th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topic of "teaching suitable for students" should be "teaching organiza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or "teaching ecological system suitable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It is bound to b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ule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law of student development, its main meaning and purport are characterized as object, correspondence, subjectivity, distinction, diversity, uniqueness, etc.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ctively, orderly, in many ways and sustainably.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organization system or an ecological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d promote the whole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goal,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eaching method, learn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school culture and so on.
【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湖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大項目“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研究”(項目批準號:鄂教基[2010]4號)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鐵芳;;返回生活世界教育學:教育何以面對個體生命成長的復雜性[J];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偉;淺析生物學科中人文教育[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2 王義遒;;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中的“博通”與“專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謝忠明;;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過程分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4 閆引堂;;教育社會學中的新制度學派:基于問題史的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2期
5 李建軍;;從傳統(tǒng)教案走向現(xiàn)代體育教學設計——對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6 王聲平;楊曉萍;;生命哲學視野下對學前兒童教學的審思[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黃辰華;吳魯;;對蔡元培教育方針的元結構解讀[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3期
8 楊浩強;賀艷潔;;對“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再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02期
9 魏飴;;大學素質(zhì)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論綱[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魏飴;;對我國現(xiàn)行教育方針與大學素質(zhì)教育若干問題的審視[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曉玲;劉中猛;;論教學的徹底性:一種再建構的歷史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萬軍海;;中職學校課程改革應遵循的原則[A];2010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立君;美國公立高中能力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陶學文;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及其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趙逸庶;高中物理科學探究活動實施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蘇強;教師的課程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李傳英;幼兒園課程知識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徐高明;社會需求視域中的大學課程變革[D];南京大學;2011年
10 李飛;引領與自主:學校變革中的教師領導與管理[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楠;基于課題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韓盛華;建筑美術課程體系理論教學研究與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冷和平;高職醫(yī)學院校人文素養(yǎng)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麗媛;基于STS教育理念的物理師范生課程改革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吳煥寶;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教學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晶;生命教育視野中的英語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劍;五年制小教大!冬F(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實施狀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芳成;農(nóng)村高中學生說話能力調(diào)查與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譚關漁;中學本色作文導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黎劍鋒;本色作文導寫課堂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鐵芳;;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的祛魅與附魅[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1期
2 康永久;;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學[J];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輝;;課程改革需要教師心中有“度”[J];吉林教育;2006年06期
2 陳長應;;教師的“關注”及其行為表現(xiàn)[J];江蘇教育;2010年09期
3 陳玉雯;;對有效性教學案例的反思[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年03期
4 馬會梅;;教師教學領導行為與學生發(fā)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02期
5 霍曉宏;;備課:為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設計[J];天津教育;2008年03期
6 李光華;;調(diào)整教學策略 關注學生發(fā)展[J];上海教育;2009年12期
7 曹斌;;教師要做教育公平的踐行者[J];基礎教育;2008年01期
8 嚴文華;;課堂教學評議的哲學視角[J];小學教學參考;2006年Z6期
9 鄭曉齊,張豫;信息時代教學目標的變化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10 嚴文華;;“五實六度”話評課[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05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深化教育改革 建設教師隊伍[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2 周立;;讓作業(yè)改變教師與學生的行為[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魏良華;;雙翼齊飛 相得益彰——談網(wǎng)絡與教學[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張卓星;樸姬順;;信息化環(huán)境下新型學與教方法的探析——信息技術型學與教的方式[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5 范麗恒;;初中教師期望對學生發(fā)展之影響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栗建中;種冬冬;宿云鳳;;論網(wǎng)絡教育中個別化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關系[A];信息時代——科技情報研究學術論文集(第三輯)[C];2008年
7 邢程;李玉梅;邵偉;余敏;吳克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分析[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8 邢程;李玉梅;邵偉;余敏;吳克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分析[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齊雪芬;;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整合培養(yǎng)初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學習方式與學習模式的探索[A];責任·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海第十六屆青少年科技輔導論文征集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夏瑋;;淺談一堂好課[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海門市教育局教研室 施偉;有效備課的優(yōu)化策略[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2 本報記者 李建平;實現(xiàn)學習方式多樣化[N];中國教育報;2001年
3 褚宏啟;學習方式與專業(yè)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4年
4 張卓玉(作者系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體驗與探究: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N];光明日報;2001年
5 孫長波;結合教育實際 解決突出問題[N];煙臺日報;2009年
6 王磊;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N];中國教育報;2002年
7 記者 程茂林 區(qū)委報道組 吳桂潮;“空中課堂”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型工學互動[N];嘉興日報;2009年
8 祝傳飛;讓課堂活起來[N];淄博日報;2011年
9 李珂;“學生發(fā)展性評價”內(nèi)容與方法出臺[N];福建日報;2004年
10 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團總校校長 曹衍清;建設適宜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亞軍;知識教學與學生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趙荷花;學習的教學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勇鵬;應得與公平[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淑慧;多元化教學評價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慎英;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知識假設[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陳德云;美國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教學標準及其認證:開發(fā)、實施及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曉慶;大規(guī)模學業(yè)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8 王芳芳;自由·參與·共識[D];西南大學;2012年
9 冉玉霞;學校教育中的懲罰與學生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俞紅珍;論教材的“二次開發(fā)”[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霞;信息技術對學生發(fā)展的負面影響分析及其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潘曉光;課堂合作學習[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雪飛;宋儒學習方式的現(xiàn)代詮釋[D];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陳瓊;課程資源視野中的學習方式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梅;體驗學習——21世紀重要的學習方式[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吳志剛;試論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語文的融合型學習[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關勝利;日本“綜合學習時間”對蒙授研究性學習借鑒與啟發(fā)[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照淵;中學專題學習網(wǎng)站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建設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趙麗萍;自組織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思想再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楊璐;差異教學策略研究——來自美國的經(jīng)驗[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94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9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