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傾聽的常見誤區(qū)及歸因分析
本文關鍵詞:課堂教學傾聽的常見誤區(qū)及歸因分析
【摘要】:長期以來,課堂都是教師主導的舞臺,"言說"往往被看作教師的"權力",而"傾聽"則是學生的"本分"。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師不但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需要被傾聽,而且學生也是一種可貴的課程資源,值得被傾聽。盡管如此,教師在教學中具體運用"傾聽"這一方式時,由于諸多原因仍頻頻發(fā)生失誤現(xiàn)象。本文試從教學中教師傾聽運用的失誤現(xiàn)象入手,著重分析其背后的影響因素,希望對教師有效地運用傾聽藝術有所啟示。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關鍵詞】: 教師 課堂教學 傾聽 失聰 泛化 讀圖時代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教學美學的理論建構”(課題批準號:DAA080039)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新課程課堂教學藝術研究”(批準號為D/2008/01/117)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4.21
【正文快照】: 何謂傾聽?《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傾聽”解釋為:的紐帶,傳統(tǒng)教學過于強調“師道尊嚴”,忽視了細心地聽取(多用于上對下)[1]。這里的“傾聽”不教學中教師傾聽的價值,從而導致了在課堂中學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聽”。聽是用耳朵接受各種聽生生命的“缺席”。一旦教師轉向開始傾聽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海英;“凝視”與“傾聽”——感官社會學視野下的師生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21期
2 葉黎明;陶本一;;“讀圖時代”語文閱讀教學的危機與走向[J];教育學報;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小枚;“核心”的流行與邊緣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2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鮑永玲;“傾聽哲學”與“觀的哲學”——詮釋學發(fā)展的兩種取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蔡偉良;;試論凱拉姆學的產生是阿拉伯——伊斯蘭思想發(fā)展的端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5期
5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余凱;當代哲學背景中的大學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7 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8 馮建軍;生命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及其教育——兼論博爾諾夫的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9 眭依凡;大學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10 王雪峰,高暢;論孔子教育思想的主體性精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2 唐瀅;;素質教育視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論高考內容改革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素質立意的演進[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3 關仲和;柴鴻斌;楊興林;;試論高等學校的以學生為本[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4 張東輝;;心靈狀態(tài)最重要——談目前大學教育的弊端[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西明;張力與限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齊璇;漢語語義知識的表示及其在漢英機譯中的應用[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2年
3 葛明珍;論權利沖突[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郅庭瑾;為何而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春燕;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變革的歷史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岳峰;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10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超良;類精神:當代教育的應然追求[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朝云;高中物理課堂四段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劉衛(wèi)軍;證券市場風險的法律控制[D];西南財經大學;2001年
4 滕蘭花;余嘉錫文獻學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朱利霞;我國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反思與重建[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張紅梅;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年
7 謝白清;論新聞大特寫的興起與發(fā)展[D];廣西大學;2002年
8 韓小平;公用征收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9 于付軍;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10 林松訪;中小學創(chuàng)新型教師及其成長若干問題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周憲;“讀圖時代”的圖文“戰(zhàn)爭”[J];文學評論;2005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F·馬其路普 ,李長河;好教師究竟應如何辦?[J];高等教育研究;1983年04期
2 費儉;課堂教學之六忌[J];教學與管理;2003年24期
3 水谷龍生;;榜樣的力量[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年05期
4 司秀英;課堂教學聽評淺議[J];山東教育科研;1998年03期
5 蔣越!116000;課堂教學中師德的六大表現(xiàn)[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1年03期
6 肖海平;課堂教學中的規(guī)范控制[J];教學與管理;2003年34期
7 周紹娟;開放式課堂教學的策略[J];校長閱刊;2005年06期
8 金花;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5年03期
9 何以剛;論課堂教學的辯證法[J];課程.教材.教法;1991年06期
10 史彩娥;談教師課堂教學中自我意識水平的提高[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陶冶;柳長友;;構建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學力增長[A];國際創(chuàng)造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2 魏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3 張雪峰;;TRIZ進入課堂教學的策略選擇[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年
4 何玉青;曹峰梅;;借鑒美國教學模式改進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探討[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及協(xié)作委員會2009年全體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歐陽勝權;宋明霞;汪晟;;問題探究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以和諧發(fā)展為理念 創(chuàng)建適合育人和發(fā)展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7 呂寅;;關于多媒體技術在舞蹈教學中應用的研究[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8 李紅林;付文婷;李秀菊;高宏斌;殷蕊;胡馨元;;加強校外科技活動促進青少年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發(fā)展——“青少年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之六[A];2010中國科協(xié)調研動態(tài)匯編[C];2010年
9 武家申;;關于提高心理素質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考[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沈建華;徐競;;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體驗模式探索[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 嚴育洪;莫讓學生在“被學習”中悟空[N];江蘇教育報;2010年
2 顧金光;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之符號詮釋[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崔麗霞;小議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N];萊蕪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鮑仁;課堂改革:催生特色鮮明的課堂教學文化[N];泰州日報;2011年
5 嚴永梅;課堂教學要有“厚重”感[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特級教師 金哲民;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8年
7 黃梅縣教學研究室 王定成;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謹防幾個誤區(qū)[N];黃岡日報;2009年
8 張國富 作者單位 靖遠縣北灣中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N];白銀日報;2005年
9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張梅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陽光心理[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明冰潔;新課程課堂教學之我見[N];駐馬店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孟琦;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孫衛(wèi)國;數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宇;意義的探尋[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良初;課堂傳播效果:研究的維度與理論的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江衛(wèi)華;協(xié)同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課堂互動設計、分析與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郭朝紅;影響教師政策的中介組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司成勇;從“學答”走向“學問”[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占豐菊;課堂教學中教師互動性決策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侯元麗;課堂有效互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小青;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冠昱;生成性課堂教學目標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志芳;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許紅;將腦科學運用于課堂[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牟欣欣;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于蔚華;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樣態(tài)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王芳;課堂教學互動生成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婷;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5610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6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