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中的身體問題及教育對身體的觀照
[Abstract]:The body is still sheltered in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neglect of students' body experienc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ody shape, the limitation of body activity, and the "cage" of body in time and space.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knowledge class negates the body, the presence of discipline and utilitarian education an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knowledge pedagogy, so we should establish a new view of body. Pay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people and create the educational atmosphere of "body embodiment"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care of education to the body.
【作者單位】: 樂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課題“師范院校與地方中小學合作實驗研究”(項目編號:TER2009-038)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閆旭蕾;教育中的“肉”與“靈”[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曉紅;試論奧尼爾對傳統(tǒng)悲劇的發(fā)展[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劉萍;黑格爾與叔本華悲劇理論來源之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郭翠菊;論懷特海的教育藝術思想[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5 徐妍,崔海燕;生命的世俗淪陷——“第三代”詩人生命哲學析疑[J];北方論叢;2002年01期
6 李小玲;從神話到現(xiàn)代——中國文學中的女媧原型[J];北方論叢;2002年02期
7 沈非;《冬天的故事》中隱含的另一個神話[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范兆雄;論美國課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9 黃清,靳玉樂;女性主義課程研究方法論評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10 馮建軍;生命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及其教育——兼論博爾諾夫的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民卿;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簡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畢世響;鄉(xiāng)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曾紅;傳統(tǒng)人格的結構轉(zhuǎn)換和現(xiàn)代延伸[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趙廣明;理念與上帝[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鴻;論二十世紀小說家族主題流變傾向[D];鄭州大學;2000年
2 童偉;論文學價值[D];揚州大學;2001年
3 孫海沙;論《詩經(jīng)》的悲劇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陳建敏;向死而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陳登凱;狂歡——生命之舞[D];西北大學;2001年
6 王海濤;從劉熙載到王國維——兼論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近代轉(zhuǎn)型[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7 周小娉;論尤金·奧尼爾的悲劇視野[D];中南大學;2002年
8 楊宏芹;試論托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MONISCHE的意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鄧紅;民辦回族幼兒園教師成長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騫;論離婚訴訟調(diào)解[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2 郭景萍;情感控制的社會學研究初探[J];社會學研究;2003年04期
3 劉欣;階級慣習與品味:布迪厄的階級理論[J];社會學研究;2003年06期
4 江中;身體:以軍營新兵訓練為例——兼就若干身體理論問題與鄭震先生商榷[J];社會學研究;2004年03期
5 楊大春;主體形而上學解體的三個維度——從20世紀法國哲學看[J];文史哲;2002年06期
6 閻孟偉;“感性世界”的實踐論詮釋及哲學范式的變革[J];哲學研究;200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宗偉;“高尚”與“卑賤”的距離[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4774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7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