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價值觀和評價觀對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意義分析
本文關鍵詞:PISA價值觀和評價觀對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PISA價值觀和評價觀對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意義分析
作者:不詳 更新時間:2012-10-21 10:00:57
一、PISA的教育價值觀
PISA項目的價值邏輯既源于現實,又著意于深遠。PISA項目創(chuàng)始人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2011年10月在北京作了以“世界一流教育體系的特色:中國與世界的比較”為題的學術報告,向中國教育界和在京媒體再度闡述了PISA的基本理念。他明確而自信地指出:那種在學校背誦一些已有知識以圖進入社會后就能借此運用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經濟越是發(fā)展,背誦能力就越是顯得無用;優(yōu)質的教育體系一定會非常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對其面向未來而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并引導他們終身熱愛學習——這些正是PISA項目多年來所重點評估的內容。[1]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PISA的戰(zhàn)略著眼點是一個國家在未來全球社會中能否具備強勁的競爭力,即通過觀察未來社會成員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來判斷他們能否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為本國經濟注入后續(xù)發(fā)展的智性動力。這是經合組織超越一般純學術研究的高明之處。
PISA的教育價值觀還可以從其官方網站上關于研究緣起所強調的問題來作進一步推斷:“學生們已經準備好未來的挑戰(zhàn)嗎?他們能有效地分析、推斷和溝通嗎?他們具備了貫穿一生、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嗎?經濟與合作發(fā)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就是通過對主要工業(yè)國家15歲學生的調查來回答這些和更多問題的。每三年一次,該項目評估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獲得了多少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來充分參與未來社會的競爭。
刊登在PISA官方網站之首的這三大問題,表明經合組織基于自身特定性質和宗旨而形成的對各國教育考量的價值焦點所在,宣示了該組織發(fā)起PISA項目研究的主要戰(zhàn)略意圖。正是從“準備好未來的挑戰(zhàn)”、“貫穿一生、持續(xù)學習”等理念出發(fā),經合組織在實證研究和數量統計的基礎上,通過發(fā)行多學科公開出版物、提供相應咨詢報告來“智助”各成員國政府制定社會改革與發(fā)展的戰(zhàn)略或政策。其以PISA為載體的教育研究,正是經合組織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而展開諸多領域研究的項目之一。
因此,PISA有別于那種與社會現實利益和人類未來命運保持客觀距離的“純學術研究”,凸顯出鮮明的前瞻性、發(fā)展性和戰(zhàn)略性特征。所謂前瞻性,PISA著眼的時間維度不是社會的昨天或今天,不是訓導新人們在回顧既有文明價值基礎上而“適應”之、“復制”之、“接受”之,而是考慮新人們在未來能否具備自由公民的思維品格和探究能力,以化解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博弈與市場經濟競爭的新挑戰(zhàn)——今日15歲的學子恰是十年后活力國家的象征(PISA以每個參與國4500-10000學生數量來保證測試的廣泛性和有效性)。也正因此,PISA認為面向未來而化解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遠比復制既往的知識更具建設性價值。所謂發(fā)展性,PISA賦予“發(fā)展”一詞嶄新的時代內涵,它所強調的個人能力本位實質上就是新人面對不可預測的復雜情景而靈活“分析、推斷和溝通”的創(chuàng)意能力,特別是開放性語境中基于獨立人格、自由思考而作出自主判斷、自主選擇的發(fā)展性探究能力。PISA高度評價新人煉就“貫穿一生、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即在離開學校規(guī)定的課程流水線以后能夠可持續(xù)、永動式地自我開發(fā)生命潛能、最大化地釋放自己的精神能量——PISA秉持的正是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教育的成功就表現為養(yǎng)成新人善于“自我教育”,或者說以自求、自足、自享為特征的“自我教育”遠比囿于規(guī)束、迫于壓力的“被教育”更為重要。所謂戰(zhàn)略性,PISA認為正是這些個人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才可能奠定一個國家的根基,并提供經合組織成員國綜合競爭力不斷走強的源源后勁。換言之,成員國也正是憑借這種良性循環(huán)和智能增值的人力資本,才可能牢固地、長久地把握全球化格局中的制勝權。PISA一以貫之秉持的教育價值觀意蘊深遠,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整個人類的教育正愈來愈傾向于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yǎng)新人”。[2]先育新人,再由新人去創(chuàng)生新社會,這恰恰是人類教育“祛蔽”前喻文化為本質的傳統觀念的價值特點所在。
二、PISA的教育評價觀
PISA項目創(chuàng)始人施萊克爾在論及世上最好的教育體系的特征時指出,其首要標準是:教育不僅要重視學校畢業(yè)率,更要重視學生畢業(yè)后的創(chuàng)意能力,特別是學生能否應用所學知識來實現自身價值并在社會上獲得成功。[3]可以說,這是檢驗教育質量的最高標準和決定因素,正是由這種顯性的“后發(fā)效應”來推斷并評價學校各門學科教學是否對人力資源具有長遠的投資意識和引導價值,也正是憑借“后學校時期”之成效來對課程流水線之內煉就的學科素養(yǎng)作出最終的驗證。至于施萊克爾談及的其他諸如教育資源分配是否合理有效、教育能否對優(yōu)秀人才產生職業(yè)吸引力等等,都是圍繞著該目標實施的條件或結果。十多年來,PISA正是如此富于預見性地對各國學科教學質量作出持續(xù)性跟蹤評價和研究。PISA官方網的評價理念強調:“PISA項目評估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獲得了多少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來充分參與未來社會的競爭。整個實驗期內,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這三大測試科目不僅覆蓋學校主要課程,而且囊括成人生活必需的重要知識和技能。在PISA2003年,解決問題作為一項特殊檢測項目被引入對跨學科課程能力的持續(xù)考評中。”
從PISA的評價對象、評價內容(科目)等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發(fā)現,它完全不同于既往選拔性的考試。首先,在評價目的上,由其自身獨特的價值理念所決定,PISA評價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教育的品質、優(yōu)化學生的素養(yǎng)。PISA放棄面面俱到的靜態(tài)、系列性的知識評價觀,從各國基礎教育的主要科目,即從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入手來發(fā)現并診斷問題,以供經合組織成員國政府教改決策之參考。PISA項目把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15歲學子作為特定評價對象,這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他們是成員國未來公民社會的基本后備力量,其成長關鍵期的基礎文化和科學素養(yǎng)決定此后一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當然也決定成員國幾十年后的基本競爭力和發(fā)展遠景——對這批學生的評價能真實反映該國未來的軟實力水準;同時,更兼義務教育的質量關涉教育公
[1] [2] [3] 下一頁
上一篇:基礎教育“獨立價值”的重要性分析 下一篇:高考改革的前景分析
相關文章
本文關鍵詞:PISA價值觀和評價觀對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51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