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院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書院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古代書院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封建時代與官學并行發(fā)展的一種高等教育模式。它是由宋自清末古代學者傳承、發(fā)展儒家思想的陣地,也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教育哲學實踐的深耕之所,它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一千多年歷史變遷當中,承擔著文化傳承、民智開化、針砭時弊和科學研究的功能,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和壯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近代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書院由于自身嚴重的官學化,失去原有的活力,加上西方列強野蠻的沖擊,中國古代書院教育制度在與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競爭過程中,因為嚴重官學化以及無法適應實用主義教育盛行的時代需求,在近代一場教育革命中走到盡頭。書院的終結幾乎與官學的終結同時進行,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高等教育體制正式被歷史淘汰,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思想完全湮沒,中國的民族文明需要另一個教育形式載體予以繼續(xù),即便是在功利時代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大行其道,書院所提倡的道德教育、學術自由、民主教學等思想越是當下所稀缺的。再者,在中國面臨被滅國的清末,也需要興學育才能予以幫助解決,此時,改書院為學堂,成為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步。及至后來,在清末民初,在以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竺可楨為代表的中國近代教育家的努力下,采取歐美和日本的教育思想,基本構建了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架構。這些教育家們所擁有的中古典文化修養(yǎng)和對書院文化的認可是他們接受和學習他國大學觀的一個媒介。古代書院和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之間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性;另外,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對人類靈魂的塑造、對倫理道德的踐行和對學術自由的追求,和書院教育思想有著天然的契合,使得古代書院與現(xiàn)代高等教育之間可以有互通的可能。之后近百年歷史,中國高等教育歷經多次變革,高等教育理念隨之經歷多番變化,大學辦學指導思想不斷變更。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錯誤的認識,近代教育在不斷丟棄傳統(tǒng)教育精神,錯誤地全盤否定書院教育精神,導致在多番模仿西方教育制度模式之后,中國高等教育制度變得毫無中國文化之根,缺乏哲學精神源泉,以至整個高等教育體制在運行的時候變得無從落腳,產生了很多問題。到了21世紀,隨著全球化進一步推進,國家之間的競爭顯得更多元化,教育對于國家綜合國力特別是文化實力的提高依然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如何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使它更有活力地發(fā)展下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伴隨著“國學熱”、“孔子學院”、“復興書院”等“新”思潮走入公眾視野,中國的教育者們又再一次審視歷史,思考古代書院教育思想自有的傳統(tǒng)獨創(chuàng)性,利用其與中國教育天然的血緣關系,對當下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予以理論指導。
【關鍵詞】:中國古代書院 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49.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緒論11-18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11-12
-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12-13
- 第三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3-15
- 一、書院的研究現(xiàn)狀13-14
- 二、我國現(xiàn)代大學對書院借鑒的研究14-15
- 第四節(jié) 研究目的與思路15-16
- 一、研究目的15-16
- 二、研究思路16
- 第五節(jié) 研究方法16-18
- 第二章 古代書院的教育思想及歷史價值18-34
- 第一節(jié) 古代書院的興衰19-21
- 一、書院的起源19-20
- 二、書院走向制度成熟20-21
- 三、書院的終結21
- 第二節(jié) 書院的教育思想的來源21-25
- 一、孔子教育思想對書院的影響21-23
- 二、書院管理規(guī)制以孔子教育思想為根本23-24
- 三、書院的教育目的與教學方法深受孔子影響24-25
- 第三節(jié) 書院教學中的哲學思想25-26
- 一、對教育主體的重視25-26
- 二、指導思想由理學向心學發(fā)展26
- 第四節(jié) 書院教育理念的構成維度26-30
- 一、平民化教育理念,把儒學向下層社會推廣26-28
- 二、推崇學術偶像,引導學術潮流28-29
- 三、主張學術自由,,推動學術交流29-30
- 四、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為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提供便利30
- 第五節(jié) 書院教育理念的歷史價值30-33
- 一、推廣平民教育,化民成俗31
- 二、以德智并重為培養(yǎng)目標31-32
- 三、倡導爭鳴,對不同的學術觀點持開放的態(tài)度32
- 四、追求知行合一的躬行精神32-33
- 本章小結33-34
- 第三章 中國高等教育: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過程中的文化哲學反思34-48
- 第一節(jié) 古代書院教育思想與現(xiàn)代高等教育價值維度的切合34-41
- 一、中國古代書院與現(xiàn)代高等教育價值理念的趨同34-36
- 二、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在價值背離中漸行漸遠36-41
- 第二節(jié) 我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構成維度41-43
- 一、以培養(yǎng)國家建設后備人才為目的: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共同發(fā)展41-42
- 二、高等教育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手段:專業(yè)教育為先,通識教育輔助42-43
- 三、高等教育價值定位的偏差:工具理性的偏重,價值理性的邊緣43
- 第三節(jié) 我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思考43-47
- 一、高等教育的精神虛化43-44
- 二、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被弱化44
- 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堪憂44-46
- 四、重視國外教育價值觀的引入,忽視自身教育特色46
- 五、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強化后帶來的問題46-47
- 本章小結47-48
- 第四章 書院精神的回歸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影響與運用48-54
- 第一節(jié) 回歸以人為本,強調德育48-51
- 一、重新確立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教育哲學觀48-49
- 二、教學內容回歸以德育教育為本49-50
- 三、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50-51
- 第二節(jié) 辯證引入書院思想,教育理念多維度51-53
- 一、推進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體系51-52
- 二、推行本科導師制,教育教學形式多樣化52
- 三、學與行合一,注重實踐52-53
- 本章小結53-54
- 結語54-55
- 參考文獻55-59
- 致謝59-60
- 附件6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志彥;;對我國高等教育目的的思考[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年02期
2 韋敬楠;朱強;;重點高校農村籍學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及其對社會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年29期
3 潘懋元;肖海濤;;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等教育思想的轉變[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張傳燧,朱璋龍;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四次重大變革及其啟示[J];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02期
5 張覓覓;;書院中的大學精神[J];教育;2010年08期
6 于龍斌;孔子教育思想與現(xiàn)代終身教育理念[J];孔子研究;2004年04期
7 楊超;;來華留學生教育結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基于1978-2009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年10期
8 喻寶善;;書院與孔子私學[J];教育評論;1993年01期
9 田磊;;論高等教育的終極目的與現(xiàn)實目的[J];教育探索;2009年03期
10 王樵;;孔子教育思想淺探[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景春;中國大學理念的文化哲學審視[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華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及保障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尹樹君;孔子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3 雷蕓蕓;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4 劉相明;我國高等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胡守華;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曹俊平;宋代書院教學管理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利新;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山東大學;2008年
8 張恩茂;兩宋書院教學環(huán)境探微[D];安徽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書院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79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6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