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的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
[Abstract]: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Xiame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26,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reviving Chinese studies in the 1920 s. Although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Xiamen University takes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as a sample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but its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is derived from Chen Jiageng's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Xiamen University. It has made its own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subjec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nd occupies a positi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of China.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G649.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平原;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上)[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03期
2 羅志田;歷史創(chuàng)造者對歷史的再創(chuàng)造:修改“五四”歷史記憶的一次嘗試[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3 郭良夫;;詞項層次與義項層次[J];辭書研究;1988年05期
4 張義,田從梅;試論《新月》刊行時期羅隆基與國民黨政權的政治沖突[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5 陳文彬;;邀請美國教育家杜威訪華的臺前幕后[J];蘭州學刊;2006年07期
6 沈升良;;試論孫中山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04期
7 劉曉林;“自己的園地”與人生的藝術化——京派知識分子群體文化性格論[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羅志田;機關槍與線裝書:從“國學書目”論爭看民初科學與國學之間的緊張(三)[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魯娜;顧頡剛與教會大學[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王劍;胡適與杜威的中國之行[J];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劉濟生;;“打倒孔家店”還是打倒秦家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重新解讀[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章清;;省界、業(yè)界與階級:近代中國亞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論近代中國政治共同體形成的困局[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3 鹿錫俊;;蔣介石的中日蘇關系觀與“制俄攘日”戰(zhàn)略——兼論蔣汪分歧的一個重要側面(1933~1934)[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卷)[C];2002年
4 張?zhí)?;建立一個民族的國家:自由主義者眼中的民族主義——以《獨立評論》為中心的探討[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羅檢秋;;西潮沖擊下晚清漢學的調(diào)適與演進[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懷琦;語絲社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2 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王全林;“知識分子”視角下的大學教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董恩強;新考據(jù)學派:學術與思想(1919—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群;新月社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陳文彬;五四時期杜威來華講學與中國知識界的反應[D];復旦大學;2006年
7 陳占彪;“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觀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陳翠榮;反思與建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顏同林;方言與中國現(xiàn)代新詩[D];四川大學;2007年
10 曾海洋;廈門大學與閩南區(qū)域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亞軍;胡適人權法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杜波;《新青年》與“五四”新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陽耀芳;《新青年》與中國新文學的興起和傳播[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紹磊;戰(zhàn)時中國國營貿(mào)易公司在香港之業(yè)務活動研究(1937-1941)[D];暨南大學;2007年
5 解正勛;五四運動:浪漫主義的中國之旅[D];安徽大學;2007年
6 嚴焱;自由主義的落寞者[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趙真;亞東圖書館與古代小說的現(xiàn)代傳播[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琴;《新青年》的語言特點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9 趙艷;論胡適的“科學觀”及其當代啟示[D];沈陽師范大學;2007年
10 程坤;社會學視角下的徽州古村落保護與更新對策[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全面促進寧夏大學持續(xù)快速發(fā)展 寧夏大學“學科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隆重召開[J];寧夏工程技術;2011年02期
2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全面促進寧夏大學持續(xù)快速發(fā)展 寧夏大學“學科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隆重召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周利;;學科建設和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培育的意義[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年11期
4 張曙明;;學科建設與跨世紀高校教師隊伍組建[J];高教與經(jīng)濟;1995年03期
5 劉增麗;;構筑學科梯隊加強人才培養(yǎng)是學科建設的基本策略[J];中國人才;2011年14期
6 李勇;劉國瑜;;從科研角度探討大學學科建設[J];江蘇高教;2011年04期
7 ;我校與青海師范大學簽訂學科建設合作協(xié)議[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楊勇;;淺談升本院校如何搞好學科建設[J];文學教育(中);2011年06期
9 周志琴;;西藏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初探[J];西藏教育;2011年06期
10 焦茂興;;申碩院校學科建設發(fā)展策略初探[J];宜春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寧凱;;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現(xiàn)狀及發(fā)展模式研究——高教科研課題《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現(xiàn)狀、制約因素及發(fā)展模式研究》研究報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2 劉瑞涵;吳春霞;桂琳;;淺談人才培養(yǎng)中的學科與專業(yè)建設[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3 任露泉;;高?萍紕(chuàng)新的認識與實踐[A];中國農(nóng)業(yè)機械學會成立40周年慶典暨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李麗紅;;江蘇某高校學科建設項目績效的灰色定權聚類分析[A];2006年灰色系統(tǒng)理論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朱平;;探析高校學報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四集)[C];2006年
6 曹小林;趙濤;周孑民;周萍;;優(yōu)化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抓好學科建設[A];制冷空調(diào)學科教學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C];2006年
7 丁邦平;;科學教育(學)學科建設三題[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劉鶴成;;淺議學術交流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A];學術交流質(zhì)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8年
9 孫桂芳;王永權;仲實;包志宏;;重大科技專項給高校學科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A];第二屆全國醫(yī)學科研管理論壇暨醫(yī)學科研管理處(科)長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李德英;;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建設與本科教學的探索[A];制冷空調(diào)學科教學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呂禹;為學科建設指點迷津[N];紹興日報;2008年
2 徐子敏;加強學科建設,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N];江蘇教育報;2009年
3 陳中永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楊一江系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校長;以科學發(fā)展觀引領高校學科建設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張雪萍 記者 江蕓涵;西華大學 學科建設成果顯著[N];四川日報;2010年
5 通訊員 楊文生 金朝暉;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多措并舉推進學科建設[N];科技日報;2010年
6 盧仕嚴 胡墨;舞活海洋類學科建設龍頭[N];中國海洋報;2010年
7 胡菊芹;學科建設的空白之憂[N];科技日報;2010年
8 記者 鐵錚 通訊員李 成茂;專家學者認為森林培育學科建設必須加強[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9 記者 羅霞;云大增強實力建設優(yōu)勢學科群[N];云南日報;2009年
10 鄭洋;淮陰工學院強化學科建設提升辦學水平[N];消費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健;我國教師教育學的邏輯起點研究及學科體系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制度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劉小強;學科建設:元視角的考察[D];廈門大學;2008年
4 王梅;基于生態(tài)原理的學科協(xié)同進化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5 夏桂華;基于層次定位的我國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6 郭樹東;研究型大學學科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7 劉仁義;高校教師科技績效評價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8 陳敏;大學生職業(yè)發(fā)展教育師資隊伍專業(yè)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黃親國;中國大學科技園的發(fā)展與對策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10 李尚群;創(chuàng)新團隊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昀;論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規(guī)劃[D];湖南大學;2005年
2 于文波;研究型學院學科建設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3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4 王京;地方高等學校特色學科建設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立偉;基于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大學學科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6 李華;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7 金京姬;合并重組的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王曉燕;中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探析[D];河海大學;2007年
9 余珊珊;緊缺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學科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單佳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24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52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