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本位的回歸
[Abstract]:In the 1990s, with the margin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s' status i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promoted by market economy, a group of Chinese scholars began to reflect deeply on the flourishing era of academic trends of thought and popular doctrine in the 1980s. At the same time, getting rid of the shackles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and returning to academic independenc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olk academic space began to form. "returning to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llective act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itiative on the part of some Chinese intellectuals, marke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anti-tradition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1980s. It symbolizes 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ty of many intellectuals'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and academic choice in rebuilding Chinese cultural value in the 1990's. However, what we need most now is the study of social reality, cultural reality, literary reality and literary theory reality based on the social reality, cultural reality, literary theory reality,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he change from a kind of "running horse covers an area" type of eager achievement and instant benefit to calm and deep "concentrating on hard work" indicates that the academic mentality of the whol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theory is rebuil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academic standard is returned to the academic standard. The expectation of establishing academic paradigm.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北京100732 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00872
【分類號】:I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錢中文;文學理論現(xiàn)代性問題[J];文學評論;199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峰;審美·民族·現(xiàn)代——沈從文創(chuàng)作中的審美主義與現(xiàn)代性問題[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葉東惠;;回歸、提升、創(chuàng)新——從倫理層面構建“和諧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常林紅;30年代林語堂的人生選擇[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程勇;中國文論重建的困惑與反省[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王振海;學術研究規(guī)范化探討[J];東岳論叢;2001年01期
6 李松;鴛鴦蝴蝶——《禮拜六》派與新文學作家論爭的審理及其反思[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8期
7 韓傳喜;趙文坦;;80年代后中國先鋒繪畫的現(xiàn)代性意義重估[J];國畫家;2005年05期
8 楊文炯;女學:經堂教育的拓展與文化傳承角色重心的位移——以蘭州、西安、臨夏調查為個案[J];回族研究;2002年01期
9 賴大仁;當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現(xiàn)代性問題——近年來文學理論現(xiàn)代性問題討論述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王春云;中國文學理論的失語與拯救[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正偉;當代中國體育倫理建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閻嘉;多元文化與漢語文學批評新傳統(tǒng)[D];四川大學;2002年
4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周海波;現(xiàn)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徐積平;實用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D];蘇州大學;2005年
7 張芙蓉;論中國小說與社會的同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譚光輝;癥狀的癥狀[D];四川大學;2006年
9 賴黎捷;話語選擇、理論來源及其文化闡釋[D];四川大學;2006年
10 毛新青;劉師培與中國文論的現(xiàn)代轉型[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立平;林語堂的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D];華僑大學;2005年
2 孫燕華;魯迅二十年代中期各體創(chuàng)作的詩學品格[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巖峰;林語堂散文文體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D];青島大學;2002年
4 陳家洋;走向文化烏托邦——論林語堂后期的文化選擇[D];蘇州大學;2003年
5 朱利民;質疑新文學“不證自明”的現(xiàn)代性[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6 杜軍;論王國維文藝思想的現(xiàn)代性[D];青島大學;2004年
7 周伊慧;表現(xiàn)主義文論與林語堂的文學觀[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吳玲玲;翻譯家林語堂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9 舒坤堯;危機:文學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D];鄭州大學;2005年
10 伍雪梅;論晚清小說理論的現(xiàn)代性[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傳承經典 引領當代 締造輝煌[J];美術文獻;2010年02期
2 張美麗;;思考存在,回歸本真——《兒子與情人》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比較[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08期
3 郝文杰;;構成之環(huán):本源美學的回歸——從抽象表現(xiàn)主義到色域境界[J];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馬建輝;文學理論:回歸與轉向[N];中國文化報;2001年
2 周啟超;文學理論的范式轉型與生態(tài)平衡[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本文編號:22011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0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