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背景下太極拳對構(gòu)建當代中國體育文化的價值
本文選題:國學熱 + 太極拳 ; 參考:《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摘要】:國學熱是新時期現(xiàn)代化建設(shè)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是學界熱點,國學熱背景下太極拳對構(gòu)建當代中國體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有利于培養(yǎng)人自身、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三個方面的當代體育意識,太極拳具有的文化品格同樣有助于當代體育文化的構(gòu)建。
[Abstract]:The fever of Chinese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is also a hot spot in academic circles. Taijiqua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culture under the hot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benefits for training people themselves. The contemporary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and society,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aijiquan are also help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sports culture.
【作者單位】: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體育系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體育系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體育系
【分類號】:G852.1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中華;;對“國學熱”的透視與反思[J];理論視野;2007年01期
2 鄭賀;太極拳教學中的要點及注意事項[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3 楊黎明;;論太極拳在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中的作用——以河南省太極拳發(fā)展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06年10期
4 歐陽康;;當代中國文化構(gòu)建的資源選擇與價值取向——評有關(guān)“復興國學”的爭論[J];哲學研究;2007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桂菊;;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狀態(tài)、存在的問題與思考對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王維琦;;太極相諧 動靜相宜——論中國古代太極拳“太極”文化的本體及價值義[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4期
3 曹剛;蔡藝;;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卓敏;;對當前國學熱的幾點再思考[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劉祖輝;;論中華武術(shù)文化的“和合思想”對競技體育異化的消解[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王利鋒;曾琦;李俊麗;;24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之探討[J];法制與社會;2006年24期
7 戴拔石;太極拳教學應(yīng)提倡功拳并練[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8 陳理標,葉鳳玲,曾憲波,陳發(fā)平;運用太極拳“架”“勢”“意”和合作學習模式教學對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的實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9 李永彬;;試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太極拳養(yǎng)生修行的影響——以《道德經(jīng)》為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3期
10 李恩荊;;對柔力球運動基本概念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年1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shù)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鄭劍;社會資本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楊慧馨;中老年人太極拳健身運動處方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5 王偉;論武術(shù)休閑及其市場拓展[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6 雷震;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邏輯[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寧莉娜;中國近代文化革新視域中的邏輯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8 趙文力;西美爾貨幣哲學視域下的文化沖突[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9 楊冰郁;唐詩異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郭肖波;明代兵槍及其競技運動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雷繽;太極拳與圍棋攻防變化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德艷;國學啟蒙教育對幼兒道德品質(zhì)發(fā)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趙艷敏;傳統(tǒng)武術(shù)動作名稱的意象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錢玉君;現(xiàn)代新儒家思潮的傳播與當代青年[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5 張連杰;陳氏太極拳與少林拳契合點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6 袁潔;革命·消費·認同——當代中國紅色文化的政治學分析[D];南京大學;2011年
7 汪艷;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傳承機制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0年
8 王文釗;安徽省宿州市城市社區(qū)太極拳活動現(xiàn)狀及對策的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1年
9 趙鳳娟;太極拳在新疆全民健身運動中開展現(xiàn)狀及前景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10 林志剛;關(guān)于武術(shù)與西方體育審美方式特征的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謝東方;“山陽文化”的界定[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2 阮紀正;太極拳的文化內(nèi)涵[J];嶺南文史;2002年02期
3 徐友漁;;當代中國社會思想:國學熱和文化保守主義[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02期
4 李秀華;太極拳教學中音樂與注意規(guī)律的運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5 呂廣臣;簡化太極拳的練法與教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永峰;開展太極拳運動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J];體育師友;2001年01期
2 郭貝貝;武彥諺;;太極拳基本運動方式與現(xiàn)代舞者身體的塑造[J];藝海;2006年01期
3 ;“中國邯鄲第十一屆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將于10月召開[J];中華兒女;2008年07期
4 楊夢蘭;;24式簡化太極拳是假太極拳嗎?[J];精武;2008年10期
5 陳雄;;太極拳的十三種松胯狀態(tài)[J];少林與太極;2009年05期
6 趙籽希;;“三精制藥杯”哈爾濱太極拳集體項目比賽圓滿結(jié)束[J];精武;2009年12期
7 靳周祥;;太極拳走入中小學課堂的必要性研究[J];中國經(jīng)貿(mào)導刊;2010年08期
8 王林志;;太極拳運動藝術(shù)美之我見[J];文理導航(下旬);2011年07期
9 趙曉勤,李信就;太極拳運動對大學生身心保健作用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10 范貴林;太極拳運動首重以腰為軸[J];中華武術(shù);200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邱丹;熊開宇;何輝;賀瑩;;太極拳練習對肥胖老年人機體的影響[A];中國生理學會第23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生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文集[C];2010年
2 王怡斐;;太極拳運動防治高血壓病的理論研究綜述[A];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會議暨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盛蕾;徐中華;朱衛(wèi)紅;湯強;李森;;太極拳練習的能量代謝的測量與評定[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黃豪;何玉秀;;對太極拳運動中核心力量的思考[A];2011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yè)委員會會議暨“運動與骨骼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徐中華;;太極拳練習能量消耗的測量與評價[A];第6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陳龍驤;;“大松大軟”的練法為太極拳技擊之必需[A];第五屆全國楊式太極拳名家傳人學術(shù)研討會文稿匯編[C];2007年
7 陳龍驤;;楊氏太極拳一代名家李雅軒[A];第五屆全國楊式太極拳名家傳人學術(shù)研討會文稿匯編[C];2007年
8 崔仲三;;楊氏太極拳第四代正宗傳人崔毅士先生[A];第五屆全國楊式太極拳名家傳人學術(shù)研討會文稿匯編[C];2007年
9 魏勇;陳佩杰;田e,
本文編號:20856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8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