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學思想內(nèi)向構(gòu)建中的他者意識
本文選題:日本國學 + 本居宣長; 參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摘要】:江戶時期的日本國學以本居宣長等人的思想為代表,以日本古典文學的研究為基礎,以排除"漢意"復歸"古意"的方式,建立了日本自我的道統(tǒng)語境。本居宣長等國學家的思想視域中這一內(nèi)向構(gòu)建的過程,貫穿著日本近世思想界逐漸強烈的他者意識;復古主義與排他主義的融合,成為日本國學重新"發(fā)現(xiàn)"日本的重要途徑。以本居宣長為代表的日本國學也成為了近代以來日本國家主義的理論源頭。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 Japan ' s national science ,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 has established the Taoist context of Japan ' s self .
【作者單位】: 大連大學人文學部;
【分類號】:G1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韓東育;;“道統(tǒng)”的自立愿望與朱子學在日本的際遇[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渝南;蘇晟潔;;現(xiàn)代成人神話——田中芳樹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1期
2 余艷;杜吉剛;;論優(yōu)化文學課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3 苑青松;;談“反正”——對《白鹿原》中民族國家想象的思考[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4期
4 李中華;中國哲學的歷程——兼論近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思想的轉(zhuǎn)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朱華;;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華文化板塊學說[J];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孫茜;;日本傳統(tǒng)民族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以神代文字為中心的考察[J];才智;2011年04期
7 宋慧;;日本“物哀”觀與中國“物感”論相似性解讀[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8 柴紅梅;;日本現(xiàn)代主義詩歌之中國大連源起觀——以安西冬衛(wèi)詩歌創(chuàng)作為證[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王國彪;;朝鮮學者洪萬宗詩論的民族性[J];滄桑;2009年02期
10 靳明全;;日本近世文論歷史掃描[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馮瑋;;西學:日本“明治憲法體制”的推進劑[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李名方;;心理認同是檢驗修辭效果的惟一標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3 徐放鳴;;比較詩學視野中的文學風格論研究[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4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程銘;近代以來日本的地緣政治思想與地緣戰(zhàn)略選擇[D];吉林大學;2011年
4 饒建華;東山魁夷繪畫美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余彬;主權(quán)和移民:從“舊約”到“新約”[D];暨南大學;2009年
7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尹文清;日本共產(chǎn)黨的黨建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毛穎輝;黨報民族話語的框架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田雪梅;近代日本國民的鑄造:從明治到大正[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娟;誠信教育視域中日本對儒家誠信觀念的借鑒[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林佳;論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與張資平小說的藝術(shù)特質(zhì)[D];江南大學;2010年
3 呂蕾;電視文化影響下的審美心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鳳;信徒與非信徒的相遇:鄉(xiāng)村基督教傳播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艾仁貴;“馬薩達神話”的建構(gòu)與解構(gòu)[D];南京大學;2011年
6 潘陽;歷史與敘述[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曉敏;試論陳映真政治小說中的精神堅守[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琳;作為“文學青年”的沈從文[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陶元浩;試論“五五體制”終結(jié)后日本政黨政治的發(fā)展[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郭燕;對元雜劇和日本謠曲的敘事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卜;發(fā)揚中國文化 不搞復古主義[J];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2 魏育鄰;;日本文化民族主義批判——從本居宣長到今日的“靖國辯解話語”[J];日本學刊;2006年03期
3 朱作襯;;殷海光對中國文化發(fā)展途徑的探索——讀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的體會[J];青年文學家;2011年11期
4 張開城;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幾個問題[J];彭城職業(yè)大學學報;1996年03期
5 牛建科;;日本古學與復古國學散論——以荻生徂徠與本居宣長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8年04期
6 羅時光;;略論中國“國學”之性格——以日中“國學”之比較為中心[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7 ;清新高雅的中國古代文房藝術(shù)[J];中國信用卡;2006年17期
8 ;動態(tài)·信息[J];戲劇藝術(shù);2007年01期
9 余秋雨;;當前中國文化的隱憂[J];上海采風;2011年05期
10 鄭興教 ,僅琳;闡明繼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遺產(chǎn)途徑的綱領性指南[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梁柱;;毛澤東文化觀的若干問題研究[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gòu)建[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姜小玲;中國文化能創(chuàng)造未來[N];解放日報;2009年
2 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外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中心 何愛國;要關注第三次國學思潮出現(xiàn)的誤區(qū)[N];中國改革報;2008年
3 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外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中心 何愛國;國學新思潮面面觀[N];北京日報;2008年
4 崔世昌;天津建筑文化:多樣并立卓爾不群[N];天津日報;2004年
5 ;不能把“五四”與傳統(tǒng)對立[N];社會科學報;2007年
6 張振江;處理好繼承借鑒與發(fā)展的關系[N];河北日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王志光;努力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中華文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8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終身教授 李德順;把握“中華文化主體精神”須防三大誤區(qū)[N];北京日報;2009年
9 徐瑾;瓷器賣不出價是因為瓷器沒文化[N];中國經(jīng)營報;2009年
10 李朝輝;唯物史觀視野下的國學使命[N];學習時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丹晨(Wang Danchen);論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及其對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意義[D];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467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4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