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以梁、熊、牟為例看當代新儒家“反”、“孤”、“狂”的三重品格

發(fā)布時間:2018-05-26 03:10

  本文選題:當代新儒家 + 梁漱溟。 參考:《文史哲》2003年02期


【摘要】:國學泰斗張岱年先生在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成立大會上發(fā)表的講話說 ,尊孔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 ,批孔的時代也已經(jīng)過去了 ,現(xiàn)在是對孔子思想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的時代了。在這樣一個時代 ,人們自然很關心對當代新儒家的看法 ,自然很關心對他們功過的評價 ,自然很關心對他們研究的動向。當代新儒家對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他們能復興儒學嗎 ?當代新儒家的價值觀今天如何在市場經(jīng)濟中發(fā)揮作用 ,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法學界提出 ,中國作為混合型體制的國家 ,其明顯缺陷是政治管理機制與經(jīng)濟運行方式缺乏高度和諧 ,利益關系不能得到圓滿調(diào)節(jié) ,權力與金錢的交易機會相對較多。在這種體制下 ,建立嚴密的制度監(jiān)控權力運作機制 ,使掌權者無法貪贓自肥 ,當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儒家的“存天理 ,滅人欲”會不會起一定的扼制作用 ?這些也是人們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出于這樣一種考慮 ,本刊特組織了一組稿件 ,對當代新儒家進行點評 ,希望能引起學術界的充分重視 ,也歡迎學術界進行爭論。
[Abstract]:In his speech at the founding meeting of the Confucius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Mr. Zhang Dainian, a Chinese scholar, said that the era of respect for Confucius was over, and the time of approving Confucius had passed. Now is the time for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Confucius thought. In such an era, people naturally care about the view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the trend of their research. Modern Neo-Confucianism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Can they revive Confucianism? How and how do th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play a role in the market economy today? As a country with mixed system, the obvious defects of China are the lack of high harmony between politic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conomic operation mode, the failure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ests satisfactorily, and the relatively large trading opportunities between power and money. In this syste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strict system to monitor the operation of power, so that the power holders can not gain money. And the Confucian "save nature, extinguish human desire" will play a certain role in curbing? These are also questions that people want to answer. Out of this consideration, the journal organized a group of manuscripts to comment on the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hoping to arouse the full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also welcome the academic debate.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B2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學智;熊十力與牟宗三關于《大學》釋義的辯爭——以《讀經(jīng)示要》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劉忠良;試論梁漱溟早期文化觀的折中主義[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3 蘇巖;;關于消費異化的文化批判[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4 薛其林;;五四時期的東方文化中心與融合創(chuàng)新——以梁漱溟、熊十力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 董希文;文本理論與文藝學關系初探[J];東方論壇;2005年03期

6 黃筱純;毛澤東、梁漱溟農(nóng)民觀的比較[J];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7 徐明;論梁漱溟理論心理學思想的地位與作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8 郭美華;“本心”的普遍性與個體性——論熊十力哲學的普遍主義取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許章潤;法的概念:規(guī)則及其意義——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一[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何曉明;20世紀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論[J];河北學刊;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馮兆基;;中國民族主義、保守主義與現(xiàn)代性[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柴文華;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3 陳迎年;感應與心物——牟宗三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王守雪;心的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靜芳;綜合創(chuàng)造的哲學與哲學的綜合創(chuàng)造[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唐忠毛;現(xiàn)代性視閾中的佛教本覺思想批判與論爭[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8 高小強;唯識學“轉(zhuǎn)識成智”說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9 王興國;從邏輯思辯到哲學架構[D];南開大學;2000年

10 嚴金東;自得:中國古代文論話語個案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恩廷;熊十力哲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2 付強;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政黨關系的構想與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3 王宏;加入WTO的效應——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看[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李光鈺;蔣夢麟的文化思想及事業(yè)[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黃曉玲;重慶市九龍坡區(qū)陶家鎮(zhèn)學校開發(fā)利用鄉(xiāng)村課程資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易燕明;梁漱溟的道德理想主義[D];湘潭大學;2003年

7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學的現(xiàn)代性立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焦自軍;牟宗三道德形上學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9 袁詠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吳浪波;互助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良發(fā);;余英時現(xiàn)代儒學論要——《現(xiàn)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評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陸信禮;劉博智;;一部馮友蘭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作——《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讀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3 葉飛;;儒家的三種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命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德仁;;眾說西南聯(lián)大新儒家[A];孔學研究(第十二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趙佳聰;;儒家“中”的哲學之當代運用[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3 東方朔;;理性、現(xiàn)代性與中國哲學的未來——兼評新儒家對傳統(tǒng)哲學現(xiàn)代轉(zhuǎn)化之探尋[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劉述先;;五年來的學思[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5 龍珊;;梁漱溟與現(xiàn)代新儒學[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郭齊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7 周山;;超越“仁義”,相忘江湖——關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當代定位[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單純;;論“新理學”體系中的法哲學思想[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光明邋實習生 鐘華生;使人的生命有美好的未來[N];深圳商報;2008年

2 白漢坤;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內(nèi)省與超越[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N];社會科學報;2007年

4 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邵漢明;現(xiàn)代新儒學再評價[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5 上海社會科學院 羅義俊;熊十力:重建中國哲學之“體”[N];社會科學報;2008年

6 洪修平 白欲曉;立足傳統(tǒng)和面向現(xiàn)代[N];光明日報;2002年

7 邢福義;漫話“有所不為”[N];光明日報;2008年

8 記者 計亞男 殷燕召;人類能否求諸內(nèi)心達到天人和諧[N];光明日報;2009年

9 李承貴;儒學行走中的困惑[N];中國文化報;2007年

10 李承貴;儒學行走中的困惑[N];今日信息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孟曉路;儒學之密教—龍溪學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

2 張三萍;現(xiàn)代新儒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3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4 沈小勇;現(xiàn)代新儒家儒學現(xiàn)代化思想論衡[D];蘇州大學;2011年

5 張俊波;劉述先宗教觀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6 劉靜芳;綜合創(chuàng)造的哲學與哲學的綜合創(chuàng)造[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強;道德與政治之際[D];山東大學;2012年

2 邱華婷;儒學的歷史發(fā)展與當代挑戰(zhàn)[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3 陳靜靜;當代新道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黃艷;馮友蘭境界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06年

5 馮博;現(xiàn)代新儒家的“外王”論政治哲學初探[D];吉林大學;2006年

6 余志明;中國本位與以西律中[D];四川大學;2007年

7 張承秋;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fā)展”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8 秦艷平;“合外內(nèi)之道”的多面審視[D];華僑大學;2008年

9 鄭賀;王陽明心性論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晶;論牟宗三的哲學觀[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93571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3571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309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