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論王小波的國學觀

發(fā)布時間:2018-05-25 19:48

  本文選題:國學 + 王小波。 參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摘要】:當代作家王小波對國學、國學熱持否定態(tài)度,其理由是國學過于僵化、教條化,阻礙了文化人在知識領(lǐng)域的創(chuàng)新。與五四新文化人的國學觀相比,王小波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否定國學,而是認為國學在知識的量上太少。如果說在五四是因為國學過于陳腐、不利于國民性的完善從而遭遺棄的話,那在王小波,則是因為國學視野狹小,不利于知識分子有所作為。這兩種國學觀都源于古希臘,前者體現(xiàn)出知識的實用性,王小波則強調(diào)知識的純粹性。事實上,對國學全盤否定并非明智之舉,國學不但不能遭受歧視,它還應(yīng)該面向未來,積極拓展。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writer Wang Xiaobo holds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raz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because of its inflexibility and dogmatism, which hinders the innov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Compared with the view of Chinese culture of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Wang Xiaobo does not negate it in essence, but thinks that it is too little in the quantity of knowledge. I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because the Chinese culture is too trit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abandoned, then in Wang Xiaobo, it is because of the narrow vi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tellectuals to do something. Both of them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Greece. The former embodies the practicability of knowledge, while Wang Xiaobo emphasizes the purity of knowledge.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not wise to deny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completely. It should not be discriminated against, but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future and expand actively.
【作者單位】: 寧波教育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I206.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段金柱;在小說里思考存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黃金時代》比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羅松濤;由詩之言到說之語——從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之闡釋看其語言之思[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3 江峰;;客觀與主觀:當代課程哲學的兩種知識觀評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4 夏思永;肖正;;“順其自然”與“征服自然”——中希古代健身理念的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 王天成;先驗邏輯與直觀[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04期

6 相秀麗;現(xiàn)代化:從熟人社會到生人社會[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05期

7 周曉風;經(jīng)典的焦慮——當前文藝思潮的審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趙學乾;超驗存在與現(xiàn)實存在關(guān)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王海燕;;蘇格拉底的“反諷”及其當代意義[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李偉華;;文壇搖曳的流星——王小波小說價值簡論——論王小波的想象方式和寫作立場[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大為;;“詩意人類學”:中國古典詩學與解構(gòu)主義的精神會通[A];中國新詩一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學森;社會主義信念建設(sh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何穎;多維視野中的非理性及其價值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chǔ)[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熊在高;當代境遇中的價值論研究與現(xiàn)代性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劉宏斌;認真對待平等[D];復(fù)旦大學;2004年

8 馮霞;人學視野中的人文體育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曹孟勤;生態(tài)倫理哲學基礎(chǔ)的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10 李磊;信仰與理性的匯融——斐洛思想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世濤;論近代英國經(jīng)驗論實體學說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宏;加入WTO的效應(yīng)——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看[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李海青;批判的價值——休謨哲學的反形而上學傾向[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金松蘭;論韓國基督教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其社會影響[D];延邊大學;2003年

6 張家銑;從規(guī)范世界到意義世界[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8 于建雪;對報紙深度報道先鋒意識的美學思考[D];河北大學;2003年

9 林丹;熊十力“體用”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李菁;古典存在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敖;;生活的別名[J];詩選刊;2011年08期

2 涂鴉;;消失的疼痛[J];男生女生(銀版);2008年11期

3 鐘茜妮;;王小波:權(quán)力話語下的反抗敘事者——以《黃金時代》為例[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孫香我;;沒有情書像什么愛情(外一篇)[J];雨花;2011年09期

5 韓亮;;通向“輕逸”的小徑——從卡爾維諾看王小波的小說創(chuàng)作[J];當代小說(下);2011年06期

6 馮志金;;論王小波創(chuàng)作思想的沖動性[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7 房偉;;另類的目光與另類的生存——王小波同性愛題材小說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秦瑤;;錢鐘書與王小波幽默藝術(shù)比較分析[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張中馳;;發(fā)現(xiàn)唯有小說才能發(fā)現(xiàn)的——評《批判與想象——王小波小說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沈萬九;;既然活著……[J];學習博覽;2011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福湘;;復(fù)調(diào)小說——王小波的一種解讀[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方銘;;前言[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3 顧奎相;;第五講 話說歷史上的宋江[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7——遼海講壇·第五輯(歷史卷)[C];2009年

4 安然;;幽默散文的背景與現(xiàn)狀[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韋文;;“斷裂”叢書即將出版[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1)[C];1999年

6 周冰心;;邊際與突圍——一個正在崛起的文學“代內(nèi)單元”現(xiàn)象研究[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7 劉殿祥;;“殺蠹的蕓香”:聞一多國學研究的思想價值取向——聞一多國學研究經(jīng)典的當代意義[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8 徐妍;;“80后”寫作現(xiàn)象分析[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2)[C];2005年

9 馬曠源;;論知青文學——讀《中國敘事·中國知青文學》[A];云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文學評論選[C];2007年

10 ;作者索引[A];第九屆全國現(xiàn)代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魯小五(記者);被分解的王小波[N];中國郵政報;2003年

2 王艷春 (湖北);王小波雜文過度引用羅素[N];文藝報;2010年

3 雷格;紀念文本專家王小波[N];華夏時報;2002年

4 稻殼;我這樣紀念王小波[N];華夏時報;2002年

5 本報駐京記者 夏榆 實習生 周瑜;王小波,就像一個接頭暗號[N];南方周末;2005年

6 吳妍 采訪整理 李小K;重整王小波[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7 王俊紅;少給王小波抹黑[N];吉林日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魯大智;網(wǎng)絡(luò)上的王小波:與時尚同流或繼續(xù)特立獨行[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王謙;深深烙著“王小波Logo”的文字[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10 呂志青;沉靜之思與閱讀之樂[N];文藝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袁紅;王小波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川平;主體建構(gòu)與困境救贖——王小波及其文學世界[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江志全;王小波“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李曙豪;解構(gòu)與顛覆的喜劇[D];蘇州大學;2006年

5 龔敏律;西方反諷詩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際兵;悖謬與救贖[D];暨南大學;2008年

7 葛濤;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作家迷”虛擬社區(qū)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8 呂永林;個人化及其反動[D];上海大學;2008年

9 房偉;艱難的生成與曖昧的整合[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俞敏華;形式的表象與深意[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霞;王小波的接受史和流傳史[D];吉林大學;2004年

2 吳志峰;作為自我認同資源的王小波[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卓怡;獨創(chuàng)與局限[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道柏;反抗奴役[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田玉功;自由的詩篇[D];揚州大學;2005年

6 陸杰;重寫的故事——王小波與現(xiàn)代漢語文學[D];暨南大學;2002年

7 蘇艷麗;寄沉痛于幽默[D];吉林大學;2004年

8 李偉華;論王小波小說中的幾個重要問題[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石寒;王小波小說敘事藝術(shù)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10 常凌;知青文學視野中的王小波小說[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

本文編號:193445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3445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9e68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