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傳統(tǒng)訓練和世界眼光
本文選題:世界眼光 + 中國哲學史研究 ; 參考:《河北學刊》2012年01期
【摘要】:2010年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陳來學術論著集"(十二種),這是繼陳寅恪、錢鐘書之后,三聯(lián)書店推出的第三位清華學者的文集。為了進一步促進國學研究、儒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發(fā)展,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與三聯(lián)學術出版中心于2011年3月26日在清華園聯(lián)合舉辦"陳來學術論著集"出版座談會,謝維和、李昕、萬俊人、王博、何懷宏、張學智、胡軍、肖鷹、舒煒、高tD、梁樞、段偉紅、辛鳴、曹峰、強昱、向世陵、彭國翔、干春松、鄭開、楊立華、吳增定、唐文明等首都高校學者參加了座談。發(fā)言稿經(jīng)翟奎鳳整理和參會學者審定,現(xiàn)將部分內(nèi)容刊發(fā)出來與讀者共享。
[Abstract]:End of 2010, life. Read a book. Xinzhi Sanlian Bookstore has published "the Collection of academic works of Chen Lai" (12 kinds of works), which is the third collection of Tsinghua scholars after Chen Yinke and Qian Zhongshu.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inology, Confucianism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Academia Sinica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Sanlian academic Publishing Center jointly organized a symposium on the publication of Chen Lai's academic works in Tsinghua on March 26, 2011. Xie Wei, Li Xin, Wan Junren, Wang Bo, he Huaihong, Zhang Xuezhi, Hu Jun, Xiao Ying, Shu Wei, Gao tD, Liang Shu, Duan Weihong, Xin Ming, Cao Feng, Qiangyu, Xiang Shiling, Peng Guoxiang, gan Chunsong, Zheng Kai, Yang Lihua, Wu Zengding, Tang civilization and other capital university scholars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Zhai Kuifeng collated the speech and participants scholars approved, will now publish part of the content to share with readers.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B2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谷方;;《中國哲學史論》即將出版[J];哲學動態(tài);1980年06期
2 薛梁楓;《中國哲學史研究》編輯部舉行哲學基本問題討論會[J];哲學研究;1981年09期
3 王國軒;《中國哲學史研究》召開第五次夏季學術討論會[J];哲學研究;1984年08期
4 李毓英;北京市舉行“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展望”討論會[J];哲學研究;1986年03期
5 谷方;;中國哲學史研究四十年[J];哲學動態(tài);1989年12期
6 夏中義;謁吳宓書[J];文藝爭鳴;1998年01期
7 王昌國;;湖南省成立中國哲學史研究會[J];哲學動態(tài);1981年07期
8 馬振鐸;《中國哲學史研究》編輯部召開第四次“夏季學術討論會”[J];哲學研究;1983年08期
9 ;發(fā)刊詞[J];中國哲學史;1992年01期
10 楊柱才;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中國哲學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哲學史;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臧宏;;談新時期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兩個“轉(zhuǎn)向”[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2 周桂鈿;;研究中國哲學必須研究社會現(xiàn)實[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3 周璇;;對胡適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內(nèi)容解讀的比較研究[A];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施田;;“吹盡狂沙始到金”——記哲學史家蕭■父的學術耕耘[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5 馬濤;;《莊子新探》贏得高度評價[A];河北史學會通訊(1987)[C];1987年
6 谷方;;馮友蘭的歷史觀與中國哲學史研究[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7 施炎平;;中西文化之爭與胡適的比較哲學研究[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8 丁明利;;現(xiàn)代性視閾下的哲學史觀研究——從胡適、馮友蘭到馮契的考察和思考[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9 李曦;;關于馮友蘭哲學之我見[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10 何錫蓉;;中西哲學比較研究要有新突破——記上海社科院哲學所的一次專題研討[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李維武;重建歷史感與中國哲學史研究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9年
2 方朝暉;中國哲學史:一個亟須重新檢討的學科[N];光明日報;2007年
3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供稿;中國哲學精神追問[N];社會科學報;2008年
4 高秀昌;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的“綜合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5年
5 高秀昌;中國哲學研究應充分運用邏輯分析方法[N];光明日報;2007年
6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哲學研究與哲學教育[N];文匯報;2007年
7 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陳亞聯(lián);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N];中國民族報;2009年
8 周德豐 陸信禮;20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三種模式[N];光明日報;2004年
9 李新;李零的解讀基本符合實際[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10 高山杉;“滿山敗葉”猶有端緒可尋[N];文匯報;2007年
,本文編號:18940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9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