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孔子的學習境界: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發(fā)布時間:2015-04-06 13:08

    孔子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究其根本,最基本的意思就是非學無以致遠,非學無以進步?鬃硬坏@么說,他也這么做了?鬃诱f:“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篇第六》)大概意思是說如果君子在一切學問上都可以做到博學,又能歸納到自己當前的實踐上,那么這個人可以說是對于為人處世之道沒有什么背離的了。這里的博學于文與約之以禮的意思是一樣的,并不是說先守禮,再博學;亦不是先博學,再守禮,而是兩者齊頭并進,相輔相成。其出發(fā)點雖然在于學的境界,但在本質上與以禮行事的實踐是一致的,二者名稱不同,實際上都是達到仁者之道的方式。

    關鍵詞:孔子,學習境界,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國學經典教育論文
 
    孔子十五歲志于學。為追求仁者、君子之道,他在年輕時四處求學,足跡遍布魯、周、衛(wèi)、杞、宋諸國。他向師襄子、齊太師、郯子、萇弘、老子等名人拜師求教,并且還向太廟的管理人員等社會底層人學習。子貢這樣稱贊老師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后來他還周游列國與名人切磋,游歷名勝古跡以觀風俗文化?鬃幼苑Q“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篇第五》)天道酬勤,他的努力終于使自己成了“博于詩書,察于禮樂,詳于萬物”的學者,其知識淵博的程度,令人贊嘆不已。
    春秋時期,有關古代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可是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典籍在流傳過程中由于損壞等種種原因,經常不能完備地流傳下來。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已經有很多古代的文化典籍破損散失、殘缺不全了。出于學習的需要,孔子要弄懂這些文化遺產;同時孔子還出于教學的需要,必須把這些東西進行整理編排;再者,如果沒有人努力保存這些文化遺產,它們就可能永遠消失?鬃佑X得自己有責任將這些珍貴的遺產進行整理編纂,以便給后人學習,并作系統(tǒng)的研究。
    《詩》、《書》、《禮》、《樂》等典籍是西周以來官府學校的必修課程。孔子求學之初,便是看著這些典籍成長的,不過這些典籍的內容、體例等各方面都存有不少缺陷和漏洞。后來隨著孔子積累了淵博的知識,他便對這些典籍進行加工、整理,從而成為類似我們所說的修訂本教科書一樣,成為當時學生共同使用的教科書;同時孔子的這一工作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一份珍貴的“六經”遺產,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說:“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所謂“論”就是內容的討論去取,所謂“次”就是篇目的編排調整。而“修起”則是起而修之,以免淪亡泯滅。據(jù)說古代《詩》留傳下來的詩歌原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這里,按照他“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原則,把重復的去掉,把不符合禮的刪去,只存留那些可以用來配合禮儀教化的部分,最終刪定成我們今天所見的《詩》——《詩經》,存詩三百零五篇;并且孔子還對每一首詩都逐一配曲入樂,以求合乎古代韶樂(虞舜樂)、武樂(武王樂)以及朝廷雅樂、廟堂頌樂的精神。
    孔子對六經中的《書》主要在于論次。據(jù)《緯書》所說孔子所看到的先代史料,有三千二百四十章之多,由此可見孔子的學識之深厚。不過如此夸張的數(shù)目令人生疑,從側面還是可以反映出孔子在編寫《書》時是非常用心的?鬃铀帉懙摹稌吩瓉碛卸嗌倨F(xiàn)在已經不可考證。不過即使只有一百篇也都是經過孔子精挑細選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這樣記載道:“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訓,薦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鳌对子鑶栁宓鄣隆芳啊兜巯敌铡,儒者或不出傳。”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序《書》,其知識是何等淵博,其約之以禮的做事方式是何等審慎仔細。
    孔子對《禮》與《樂》二經的重點在于“修起”,即起而修之,以免淪亡泯滅。他上起唐堯虞舜之間,下到秦穆公止,依照事類秩序加以編排。特別是當他考察了殷夏以來禮制增損的情形后,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篇第二》)認為殷代因襲于夏代的禮儀,其中雖然有一些損益的,現(xiàn)在仍然可以通過考查而知道它的內容;周代因襲于殷代的禮儀,其中也有些損益的,現(xiàn)在也可以通過考查而知道它的內容;將來會有繼周代禮儀而興起的禮儀,縱使過去一百世那么久,也該可以通過預測而知。因為承襲不移的是禮的精神本體,增損改變的是禮的文采儀節(jié)?鬃又螌W的理想中有一個便是恢復周代的禮樂制度,雖然他沒能實現(xiàn),但他的努力還是有收獲的,他整理出了《禮》和《樂》,并且將這種理想傳給他的學生后人。
    《易》和《春秋》是孔子晚年精心學習研究的成果!兑住吩枪糯牟敷咧畷,不過這部書中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鬃雍芏嗨枷胗兄兑住返挠白,比如孔子認識自然的思想,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孔子在學習研究《易》之后為它作了《傳》,后人稱之為《易傳》!兑讉鳌分饕顷U述《易》哲學思想的,它原是一部深奧難讀之書,經孔子作《傳》,后人才得以領會其中的微言大義。
    《春秋》是孔子依據(jù)魯國史官所記的《魯春秋》而寫成!洞呵铩匪d的歷史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后一共包括了十二位國君,以魯國為記述的中心?鬃拥木幾氩皇呛唵螀R集,而是有原則的,即是尊奉周王為正統(tǒng),參酌了殷朝的舊制,推而上承三代的禮制。凡符合遵從禮制者大力頌揚,凡違反禮制者則朝廷貶抑責備。比如晉文公召集的踐上會盟,周襄王竟以盟友身份應召前往與會,孔子以為這事不合禮制,便改寫成“周天子巡狩到了河陽”?鬃又赃@樣做,并不是篡改歷史,而是意在維護周朝禮制!洞呵铩肺霓o精簡而旨意深廣,以“約之以禮”的原則進行修訂。這種手法被后人稱之為“春秋筆法”,意思有些轉變,我們應當從正面來理解它的內涵。修訂完《春秋》之后,孔子深有感觸地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可見孔子對《春秋》的重視。
    雖說“六經”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并非孔子的原創(chuàng),不過都是經過孔子不同程度的修訂,加入了孔子的思想,都蘊藏著孔子的思想。莊子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孔子的功績,并反映了孔子為學的境界,他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更能描繪孔子為學境界之高的當屬孔子的學生顏回,他感嘆孔子的學識,說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子罕篇第九》)意思是說:“顏回我想仰望老師的學識,越看越覺得高;我想仔細鉆研老師的學問,越鉆研越覺得深厚難測。一會兒看它在前面,一會兒又像在后面,老師的學問無所不通……并且老師還用淵博的知識開導,用禮來引領。”孔子為學的境界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值得后人景仰和學習。


本文編號:188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8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186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