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將“四書五經(jīng)”列為大學生通識教育必修課——從是否應當設置“國學一級學科”的教育行政政策之爭談起
本文選題:高等教育 + 學科設置; 參考:《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0年09期
【摘要】:正中國的高等學校必須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是毋庸置疑的。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面做出積極的探索,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如何開展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面,一些不恰當?shù)恼f法和做法相當流行。有些論證"國學合法性"的人甚至試圖在大學通識教育中樹
[Abstract]:There is no doubt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must pay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positive exploration in strengthe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is is also worth affirming. However, some inappropriate statements and practices are quite popular in how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ome arguments are proved. The "legality" of Chinese studies even tried to cultivate trees i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分類號】:G6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剛;宋玉大小言賦寓意探微[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李葆華;林慎思《續(xù)孟子》對孟子的解讀[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3 董雪靜;殷商地域文化與《詩經(jīng)》戀歌[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4 王達三;唯天為大:孔子天命觀試論[J];遼東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5 賴慶梅,王崇屹;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對儒家思想的運用[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陳美林;;重視對“剪燈”系列小說的研究——《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序[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周桂鈿;忠孝節(jié)義——批儒后的反思[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張煥琴;王勝國;;人本主義對中國古代女兒及非婚生子女財產(chǎn)繼承制的影響[J];河北法學;2006年01期
9 張煥琴;;人文主義與中國古代刑制[J];河北法學;2006年09期
10 李振綱;邢靖懿;;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的關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林志鵬;;釋楚系簡帛中的“弼”字——兼論車蔽之形制及別名[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2 王毅;傅曉微;;“充實之謂美”是儒家美論么?——關于美學、美育的一個理論盲點[A];“美學與多元文化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曹建國;出土文獻與先秦《詩》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胡曉華;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潘俊杰;先秦雜家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7 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8 朱金發(fā);先秦《詩》學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袁兆春;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法定特權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10 王強;貨殖名物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德立;郭店儒簡與子思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2 潘小玲;口語交際內(nèi)隱能力的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天杰;網(wǎng)絡時代儒家倫理對提高人的精神素質(zhì)的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廖小東;董仲舒政治哲學試論[D];湘潭大學;2003年
5 劉和文;張潮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6 林棟梁;哲學詮釋學的方法論意義[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才志華;追步《聊齋》 頡頏《閱微》——試論《諧鐸》在小說史上的價值[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8 凌宇;金文所見西周賜物制度及用^c制度初探[D];武漢大學;2004年
9 李彬;古代漢語中的“所”字結構[D];新疆大學;2004年
10 姜紅;荀子“敬一情二”思想新議[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晗抒;;有關高等教育治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1年08期
2 洪成文;;北京有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還欠缺高等教育的高度[J];留學生;2010年06期
3 石碧瓊;;高等教育民營化問題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4 尹建敏;;加快發(fā)展高等教育 迎接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5 范微娜;;淺談中國社會分層下的高等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6 何軍;;淺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J];快樂閱讀;2011年18期
7 謝遐齡;;高等教育若干問題之我見[J];群言;2011年08期
8 楊卓;;高校新時期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9 易靈;;接受高等教育對代際流動的影響研究[J];華章;2011年13期
10 李素卿;;淺析增強“90后”大學生自主管理的措施[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雪竹;;高校學生社區(qū)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淺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2 楊秀芹;;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的過程與實質(zhì)[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吳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國高等教育融資的思考[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黃玲毅;;淺談高校雙語教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陳煜;葉祥鳳;;高等學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討[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5年
6 但昭彬;;簡析中央蘇區(qū)高等教育的辦學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1)——中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高松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法治化:路徑、原則與經(jīng)驗[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李冰;;對當前新西蘭高等教育質(zhì)量保證體系從審查制向評價制改革的研究與思考[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王雪竹;李炎鋒;;淺論全方位開展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工作[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10 黃清云;;加快上海民辦高校發(fā)展的幾點建議[A];招生考試科研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廖娟;“蟻族”折射高等教育投資風險[N];中國文化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馬璇 通訊員 張凌 白景雪;“一張白紙任理想者揮灑筆墨”[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3 深圳報業(yè)集團記者 葉曉濱;積極加強深港高等教育合作[N];深圳商報;2008年
4 記者 葉曉濱;深港高等教育合作 前景廣闊加快推進[N];深圳特區(qū)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張海志;中國知識產(chǎn)權高等教育,,更待山花爛漫時[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秦繼東 任松筠;“就業(yè)難”,讓我們反思高等教育[N];新華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何力;秦和:為學生提供最負責的高等教育[N];中國婦女報;2008年
8 吳晶 趙超 郭曼桐;高等教育“211工程”實施成效顯著[N];農(nóng)民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王志華;30年高等教育碩果壓枝[N];伊犁日報(漢);2008年
10 張明平 姜木金;高校應培養(yǎng)高素質(zhì)負責任的社會公民[N];鎮(zhèn)江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兆宇;19世紀英格蘭高等教育轉(zhuǎn)型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張繼林;共軛動力系統(tǒng)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專業(yè)結構管理中的應用[D];天津大學;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質(zhì)量評價與質(zhì)量保障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4 崔愛林;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5 盧晶;專業(yè)認證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6 朱迎春;區(qū)域“高等教育——經(jīng)濟”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7 何振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化發(fā)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學;2008年
8 吳越;中國高校聯(lián)盟運行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謝俊;大學的學術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孟麗菊;基于生態(tài)位理論的大學—政府—市場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董有志;對高等院校評價認證機構的認可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姜婷婷;我國女性高等教育機會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
4 衛(wèi)婷婷;我國中央政府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財政責任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年
5 譚曉玲;近十年我國農(nóng)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問題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6 勞麗靜;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0年
7 于海曼;大眾化進程中的高等教育學費制度改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質(zhì)量評價體系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9 劉戀;哈珀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初探[D];河北大學;2011年
10 董新美;擴招以來高等教育政府間財政責任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885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8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