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研究的三大課題——心理準備、方法意識與評估規(guī)則
本文選題:國學研究 + 三大課題; 參考:《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摘要】:國學雖已成顯學,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國學的認識和理解已達到應有水平,學界對于國學諸多問題喋喋不休的爭論非常清楚地詮釋了這一判斷;而之所以如此,還是在于我們并沒有確立起為大家共同所接受的心理、意識和規(guī)則;诖,我們嘗試提出心理準備、方法意識和評估規(guī)則三大課題。所謂"心理準備"包括客觀心、包容心、同情心、批評心、求善心等"五心";所謂"方法意識"就是"因?qū)ο蠖》椒?;所謂"評估規(guī)則"就是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歷史與現(xiàn)代的統(tǒng)一、觀念與實行的統(tǒng)一、特殊與普遍的統(tǒng)一、本體與末用的統(tǒng)一等"五統(tǒng)一"。如果能擁有并貫徹這些心理準備、方法意識和評估規(guī)則,國學研究之程序?qū)⒂l(fā)通暢,國學研究之成績將更加高效,國學研究之成本將有所減少。
[Abstract]:Although Sinology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chool, it does not mean that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t has reached its due level. This judgment is very clearly interpret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ver the numerous issues of Sinology. Or is that we have not established the common accepta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rules. Based on this, we try to put forward three major topics of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method awareness and evaluation rules. The so-called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includes the "five hearts" such as objective heart, tolerance, compassion, criticism and kindness; the so-called "method consciousness" means "tak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and the so-called "evaluation rule" is the unity of the whole and the part.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modern, the unity of concept and practice, the unity of special and universal, the unity of ontology and useless. If we can have and carry out these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method awareness and evaluation rule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tudies will become more smooth,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studies will be more efficient, and the cost of Chinese studies will be reduced.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G122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謝志平;關系、限度、制度:轉(zhuǎn)型中國的政府與慈善組織[D];復旦大學;2007年
2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賈欣;論小說《西游記》對前西游故事的演進與超越[D];河北大學;2003年
2 張小華;愛因斯坦時期科學美思想簡論—1900-1955[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3 邱海燕;王安石與佛教關系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4 梅霞林;楊岐方會及其禪學思想[D];廈門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夢;;天價“國學班”背后的浮躁[J];中關村;2007年07期
2 陳文新;;為晚清以降的國學思潮立此存照——寫在《國學檔案》前面[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10期
3 陳斐;;國學與國家文化安全[J];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02期
4 高專誠;;“國學熱”中談國學[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國學不是一個圈[J];國學;2007年03期
6 劉丹忱;;國學熱與國學的定位和前瞻[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01期
7 孫占國;;關于“國學熱”的斷想[J];紅旗文稿;2008年01期
8 劉夢溪;;國學無須“熱”[J];尋根;2009年03期
9 魯慶中;;國學的使命[J];尋根;2009年03期
10 韓一丹;;城市,對經(jīng)典文化的復興[J];杭州(生活品質(zhì)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平;;多樣性與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先進”“落后”屬性問題[A];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顧家寧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也談國學爭鳴的歷史論據(jù)[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李爽;“特色中華國學”溢彩鶴鄉(xiāng)[N];盤錦日報;2010年
3 記者 李瑞英;國學研究論壇呼吁漢字傳承必須保持穩(wěn)定[N];光明日報;2009年
4 林存光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也論國學研究的態(tài)度、立場與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陳一鳴;萬萬不能化“神奇”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6 記者 張微;第二次“國學研究論壇”在北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7 整理 戴金波 鄧夢軍;國學=中國古典學[N];光明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李瀟瀟 張飛岸;寬正·沉潛·廣大·高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吳娜;“大國學”的期待[N];光明日報;2010年
10 杜邊;天津市成立國學研究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2 金忠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歐陽小紅;國學院的發(fā)展及辦學特色探析[D];廈門大學;2008年
2 王素貞;石家莊市小學國學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才爽;改革開放后傳統(tǒng)文化熱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陳東;大學國學教育的價值與現(xiàn)實路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657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6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