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綜述
本文選題:中國思想文化 切入點:學術(shù)論壇 出處:《華夏文化》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于2013年6月18日在西北大學舉行。西北大學校長方光華教授和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李四龍教授出席論壇并致辭。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謝陽舉教授作了《西安的歷史與文化》主題講座。此次學術(shù)論壇以雙方在讀的博士生為主體,采取博士生獨立主持、專題發(fā)言與深入討論的方式進行。
[Abstract]:"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and the doctoral academic Forum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was held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on June 18th 2013. Professor Fang Guanghua, President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Li Silong attended the forum and delivered a speech. Professor Xie Yangju,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gave a lecture on the them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Xi'an." Adopt doctorate student independent chair, special topic speech and the way of in-depth discussion carry on.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
【分類號】:G1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夢;;天價“國學班”背后的浮躁[J];中關村;2007年07期
2 余治平,孟祥紅;與時俱進: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群眾;2003年11期
3 姚洪越;;關于中國當代思想文化的一家之言[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08年04期
4 謝桃坊;;中國古典文學與國學[J];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04期
5 薛;;西北大學“關中大講堂”系列報告交流會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其世界意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6 ;《國學的天空》[J];理論與當代;2009年09期
7 南文瑛;;中國應當創(chuàng)立新國學[J];出版參考;2006年32期
8 包禮祥;;數(shù)字時代國學研究的大眾化與保真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8期
9 王松奇;;文化繁榮先兆還是思想混亂苗頭[J];銀行家;2006年03期
10 袁行霈;;國學的當代形態(tài)與當代意義[J];文史知識;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絳;;從“中學”到“國學”——兼論國學的現(xiàn)代性[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2 黃震;;中國現(xiàn)代化與中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新[A];2003年“求實、創(chuàng)新、發(fā)展——面向新世紀的廣西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謝金良;;關于國學研究的若干思考[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gòu)——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王樹人;;有關中西思想文化比較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以魯迅、胡適、陳寅恪、金岳霖、馮友蘭為例[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5 李慶本;;國學研究的跨文化理念與方法[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6 黨雙忍;;在中國(寶雞)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高層學術(shù)論壇開幕式上的歡迎詞[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7 任俊華;;倡導“華夏新國學”之緣起[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中國(寶雞)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高層學術(shù)論壇出席會議與提交論文(提要)人員名單[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9 ;《國學論衡》宗旨[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1年
10 紀寶成;;接續(xù)文脈 重振國學[A];第六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整理 戴金波 鄧夢軍;國學=中國古典學[N];光明日報;2010年
2 陸梅;滬上學者反思國學熱[N];文學報;2007年
3 袁行霈;一如既往 有所作為[N];光明日報;2007年
4 顧家寧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也談國學爭鳴的歷史論據(jù)[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李爽;“特色中華國學”溢彩鶴鄉(xiāng)[N];盤錦日報;2010年
6 記者 李瑞英;國學研究論壇呼吁漢字傳承必須保持穩(wěn)定[N];光明日報;2009年
7 林存光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也論國學研究的態(tài)度、立場與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陳一鳴;萬萬不能化“神奇”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9 記者 張微;第二次“國學研究論壇”在北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李瀟瀟 張飛岸;寬正·沉潛·廣大·高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朱強;京杭大運河江南段工業(yè)遺產(chǎn)廊道構(gòu)建[D];北京大學;2007年
2 楊玲;超女粉絲與當代大眾文化消費[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4 鄧永芳;文化現(xiàn)代性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5 専喜紅;美國中國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金忠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陽小紅;國學院的發(fā)展及辦學特色探析[D];廈門大學;2008年
2 李晶;新吟誦的興起及其文化意義[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隋杰;由蔡志忠國學漫畫《世說新語》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保護[D];北京印刷學院;2013年
4 鄭少云;陜西省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5 董燕靜;泰戈爾來華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8年
6 王雪莉;陜西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初探[D];西北大學;2009年
7 齊敏;中國大陸社會力量介入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管理經(jīng)營問題初探[D];西北大學;2009年
8 李悅;西安市文化產(chǎn)業(yè)競爭力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9 馬云超;大遺址文化產(chǎn)業(yè)集群培育中的地方政府職能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10 李春久;江紹原的民俗學實踐及其當代意義[D];河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420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4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