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與梁啟超晚年的文化傳播思想
本文關鍵詞:《改造》與梁啟超晚年的文化傳播思想
【摘要】: 《改造》雜志是五四時期創(chuàng)辦的一份重要刊物,原名《解放與改造》,創(chuàng)刊于1919年9月,?1922年9月,共出版四卷46期。 這份刊物是在中國和西方思想界同時發(fā)生分裂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刊的。一戰(zhàn)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暫時沒落,中國國內(nèi)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使新文化運動朝著更為深刻的方向發(fā)展。五四時期,新思潮大量涌現(xiàn),以“激進”作為時代的風向標,而《改造》一方面?zhèn)鞑チ松鐣滤汲?另一方面卻反對暴力革命、宣揚溫和的社會改良主義。這種“保守”與“激進”共存,本身也反映了五四時期文化思想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改造》是近代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報刊活動家、國學大師梁啟超一生所創(chuàng)辦的最后一個刊物。梁啟超晚年回歸傳統(tǒng),寄希望于從學術上謀根本的改造,以為將來的新中國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梁啟超的晚年,按照傳統(tǒng)的界定,一般是指1919-1929年其生命的最后10年,即46歲到56歲。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脫離了政界,主要從事文化傳播活動,辦報、講學、著述,主要以《改造》作為文化傳播陣地,實踐著其文化改造中國社會的理想。 因此,對《改造》雜志做個案研究,有助于我們解讀梁啟超晚年的文化傳播思想。 梁啟超晚年的文化傳播思想,主要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傳播,倡導東西文化的調(diào)合,“再造文明”,二是重視報刊的教育功能,培育新人格,造就新國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個案分析法和文獻資料分析法,同時也運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239.2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自立;;簡析梁啟超的新聞職業(yè)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新聞傳播;2011年05期
2 岳修科;;以梁啟超的新聞理念反思中國大陸的當代報紙現(xiàn)狀[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S1期
3 趙瑛;;梁啟超新聞思想之啟示[J];華章;2011年22期
4 姚依民;;淺析梁啟超圖書館學實踐對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的影響[J];咸寧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5 曹霞;;略論梁啟超先生對近代目錄學的貢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6 盧正言;;康有為詩集的兩種手寫影印本[J];圖書館雜志;2011年06期
7 周感芬;;政治文化視角下的梁啟超編輯思想[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黃柏軍;李海燕;;哪個末代皇帝是投海自盡的[J];咬文嚼字;2011年09期
9 滕綠鳳;;黨刊竟然能辦得如此有魅力[J];新湘評論;2011年15期
10 袁逸;;讀書人與麻將[J];公共圖書館;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紹春;;梁啟超關于國民素質(zhì)教育思想的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韜;;毛澤東對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3 宋守鵬;;梁啟超的師范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蘇艾平;;論梁啟超文化人格的意義[A];戊戌維新運動與貴州——紀念戊戌維新運動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開拓·進取——梁啟超“新民”觀的歷史啟示[A];戊戌維新運動與貴州——紀念戊戌維新運動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9年
6 鄭匡民;;日本自由主義對中國的影響[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7 手代木有兒;;梁啟超的史界革命與明治時期的歷史學——關于晚清的進化論和歷史觀[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8 周俊利;;梁啟超在護國運動中[A];2005:歷史的輝煌——紀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護國運動90周年[C];2005年
9 吉揚;;“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簡介[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10 耿云志;;孫中山與梁啟超——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選擇[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陽光;梁啟超生命中的三個女人[N];中國民族報;2004年
2 楊小霞;梁啟超的佛學情緣[N];中國民族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趙志研;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第一人[N];中國民族報;2009年
4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鄭師渠;梁啟超:近代闡發(fā)愛國論的第一人[N];北京日報;2009年
5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鄭洪 陸金國;清末衛(wèi)生行政的起步:梁啟超醫(yī)療事件與中醫(yī)境遇[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6 南方日報記者 郭珊 實習生 唐蓓;但開風氣不為師[N];南方日報;2010年
7 濟南 李強;梁啟超與《國風報》[N];中國文物報;2010年
8 潘立勇;梁啟超的趣味與趣味的梁啟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董方奎;梁啟超游臺抒哀憤[N];學習時報;2004年
10 遠思;梁啟超這樣做父親[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連云;為求覺世著文章[D];吉林大學;2008年
2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方紅梅;梁啟超趣味論研究[D];武漢大學;2008年
4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5 郭剛;梁啟超與清末的西學東漸[D];武漢大學;2006年
6 王明偉;近代日本國民主義與梁啟超國民國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9年
7 姚雅欣;梁啟超科學文化知行論稿[D];山西大學;2005年
8 段江波;危機·革命·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彭樹欣;梁啟超與中國文獻學的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曹亞明;承續(xù)與超越[D];暨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蘭志榮;《改造》與梁啟超晚年的文化傳播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瑩;梁啟超“新史學”觀念生成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汪平秀;梁啟超民族思想研究[D];寧夏大學;2003年
4 張紅霞;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雷蕾;徘徊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口[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蔣海燕;魯迅早年思想和梁啟超新民說[D];河北大學;2003年
7 李艷紅;論梁啟超的新聞思想[D];湘潭大學;2003年
8 陳勇軍;仁愛之治與自由之治[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躍安;政治與文學的雙重無奈[D];湘潭大學;2005年
10 靳路遙;“學術”背后的“思想”[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2226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22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