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吟誦的興起及其文化意義
本文關鍵詞:新吟誦的興起及其文化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國學熱 吟誦 文化建設 文化保守 文化集體實踐
【摘要】:自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文化熱”,“傳統(tǒng)”或者說“傳統(tǒng)文化”逐漸成為一種顯著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讀也不斷增多,加之在2000年以來網絡媒體蓬勃發(fā)展,輿論環(huán)境在新媒體的作用下成為了主要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之一,正是在這種輿論環(huán)境中,“國學”火了起來,于是“國學熱”成為了新世紀頭十年最熱門的社會話題和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是“國學熱”主要話題來源,但通過媒體進入大眾的種種“國學熱”的內容解讀,不論是“水煮”、“某某讀”、“我讀”還是“誰誰誰講”都顯得是在解構,而不是在建構。就在“國學熱”漸趨冷靜的時候,一場新的文化實踐興起,這就是吟誦,吟誦在古代是士人或讀書人學習詩文的一種方式,也是寫作詩詞的一利創(chuàng)作方式,同時還是書院或私塾教授詩詞經典的讀書形式。 上世紀初,科舉廢除,新學堂在各地不斷建立,西方的朗讀也逐漸成為學堂里主要的讀書的方式,吟誦作為傳統(tǒng)的讀書方式漸遭拋棄,與此同時,深受傳統(tǒng)影響的一些個人則以各種方式努力保存吟誦,特別是保存方言吟誦。因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熱”的時期,不少人士就開始搶救吟誦資源時,大多數(shù)都是方言吟誦,或者即使是普通話的吟誦也帶著很濃厚的鄉(xiāng)音。在“國學熱”影響下興起的這場吟誦活動,就是旨在保存?zhèn)鹘y(tǒng)吟誦資源,同時開展和推廣普通話吟誦的文化實踐。 本文首先用兩章的篇幅考察了“國學熱”和吟誦的要素,形成了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知識背景基礎,在此基礎上進入了文章的主題對象,即新吟誦活動,新吟誦可以說是傳統(tǒng)吟誦的延續(xù)和對現(xiàn)代環(huán)境的適應性變化,但其保存了吟誦作為一種讀書方式的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了各種傳統(tǒng)文化的集體實踐,這樣一種集體實踐得到了當局的支持和認可,因為它與當下時代的文化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這一主題是相合的,也正因為這樣,新吟誦活動作為一個文化實踐的意義就值得考察。 最后,筆者以“文化建設”為標題討論了吟誦作為文化實踐的意義之實質內涵,為何以文化建設而不是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為題呢?因為在現(xiàn)實和歷史的意文上核心價值觀都是政治文化價值觀,它是政治體的核心,這一核心是依靠持續(xù)的文化建設來鞏固的,而新吟誦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在范疇上屬于文化建設,它對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只具有啟發(fā)意義,不是直接的有助于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另外建構核心價值觀是政治變革的主題之一,并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圍內。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122;H01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宗桂;;國學與時代精神[J];學術研究;2008年03期
2 羅文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國學的命運[J];國學;2011年05期
3 何愛國;;第三次國學浪潮:復古還是復興[J];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07期
4 張夢;;天價“國學班”背后的浮躁[J];中關村;2007年07期
5 陳文新;;為晚清以降的國學思潮立此存照——寫在《國學檔案》前面[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10期
6 陳斐;;國學與國家文化安全[J];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02期
7 鄧小軍;國學研究的態(tài)度與意義[J];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8 高專誠;;“國學熱”中談國學[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成復旺;;國學的今天[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國學不是一個圈[J];國學;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朝明;;弘揚傳統(tǒng)美德 培育民族精神 推動文化建設[A];2003年“求實、創(chuàng)新、發(fā)展——面向新世紀的廣西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李克功;曲龍;沈為民;;提煉科室文化 營造精品科室[A];第一屆航天醫(yī)院管理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3 張紅梅;;堅持改革開放 促進甘肅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改革開放30年甘肅省文化建設的調研與思考[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吳英熙;;積極探索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有效活動載體[A];上?萍枷到y(tǒng)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會論文選編第九輯[C];2002年
5 李赫亞;喻佑斌;盧小山;;歷史與使命——軍工文化建設思考[A];軍工文化論文集[C];2006年
6 高志英;;可持續(xù)消費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建設[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7 張華;鄭長興;;研究所文化建設芻議[A];上?萍枷到y(tǒng)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會論文選編第九輯[C];2002年
8 胡秀平;;論加強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設[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優(yōu)秀論文選編(二○○三年度)[C];2003年
9 劉玉;;初談民辦高校文化建設[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羅永劍;;淺論和諧文化[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顧家寧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也談國學爭鳴的歷史論據[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李爽;“特色中華國學”溢彩鶴鄉(xiāng)[N];盤錦日報;2010年
3 記者 李瑞英;國學研究論壇呼吁漢字傳承必須保持穩(wěn)定[N];光明日報;2009年
4 林存光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也論國學研究的態(tài)度、立場與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陳一鳴;萬萬不能化“神奇”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6 記者 張微;第二次“國學研究論壇”在北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7 任國征;臺灣的國學學術機構的啟示[N];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劉尊明;國學研究的現(xiàn)代化趨勢[N];光明日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王洪波;清華國學嘗試“體制特區(qū)”辦院模式[N];中華讀書報;2009年
10 整理 戴金波 鄧夢軍;國學=中國古典學[N];光明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周韜;南京國民政府文化建設研究(1927-1949)[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田蘭;虛擬企業(yè)文化建設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3 孫澤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魏明;全球信息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保權;轉型社會中的經濟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徐學慶;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牛小燕;論治邊名臣松筠[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楊波;江澤民文化創(chuàng)新思想與當代企業(yè)文化建設[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蔣彬;四川藏區(qū)城鎮(zhèn)化進程與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德格縣更慶鎮(zhèn)為個案[D];四川大學;2003年
10 胡孝紅;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鳳姣;我國民營企業(yè)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5年
2 陳崢;廣州大學城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和策略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3 彭田寶;皖南新四軍文化建設[D];蘇州大學;2006年
4 陳光;從威武之師到文明之師[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雅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6 李晶;新吟誦的興起及其文化意義[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鄒秀春;民營企業(yè)精神文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8 梁亞娟;論當代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D];清華大學;2006年
9 周京華;大學學科文化建設探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10 程向利;招商銀行企業(yè)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91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19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