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國學的基本特征
本文關鍵詞:試論國學的基本特征
【摘要】:國學的核心在于儒釋道三教思想,三教在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方面所具有的異于西學之特征,是國學一詞具有的民族主義涵義的具體體現(xiàn)。國學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天人合一、智性直覺、心性實踐等思維方式和儒釋道之成圣、成仙、成佛的不同價值取向。這些都是與西學中主客二元對立、注重理性思辨、分割宗教與人生的特征是不同的。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G122
【正文快照】: 盡管“國學”一詞早在周代就出現(xiàn)了,但它作為現(xiàn)代意義的名詞被學界廣泛使用和討論則是從近代開始的。最先提出現(xiàn)代意義“國學”一詞者,或以黃遵憲,或以吳汝淪,或以章太炎,或以梁啟超,并無統(tǒng)一意見。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國學是相對于西學而言的,是在近代民族主義與國家意識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徐小躍;;國學談[J];新世紀圖書館;2012年08期
2 李慶本;;國學研究的跨文化理念與方法[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5 李霞;論道家在宋明新儒學形成與演變中的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6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王云云;;北宋禮學的轉向——以濮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郭振香;;論胡炳文對朱熹《周易本義》的推明與發(fā)揮[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張維坤;;淺談中國古代的誦讀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陽安;;宋元蒙學識讀寫教學理論與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學史論叢(4)[C];2002年
9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代亮;曾國藩詩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9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李慧智;儒經(jīng)及其經(jīng)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艷;《“隨物賦形”—談蘇軾文藝美學之“水之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冷寧;淺談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譚瑞梅;曾國藩道德修養(yǎng)思想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范艷清;《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彭艷芳;杜甫兩湖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宋肖娜;《漢語大詞典》瑕疵補正[D];湘潭大學;2010年
9 李成學;呂夷簡評傳[D];湘潭大學;2010年
10 丁儀;初中語文沉浸式閱讀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方銘;;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學術[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2 方銘;當代學風的流弊及發(fā)揚“漢學”傳統(tǒng)的意義[J];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夢;;天價“國學班”背后的浮躁[J];中關村;2007年07期
2 陳文新;;為晚清以降的國學思潮立此存照——寫在《國學檔案》前面[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10期
3 陳斐;;國學與國家文化安全[J];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02期
4 高專誠;;“國學熱”中談國學[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國學不是一個圈[J];國學;2007年03期
6 劉丹忱;;國學熱與國學的定位和前瞻[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01期
7 孫占國;;關于“國學熱”的斷想[J];紅旗文稿;2008年01期
8 劉介民;;國學啟蒙者的沉思和漫步——評龔鵬程的《國學入門》[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8年02期
9 劉夢溪;;國學無須“熱”[J];尋根;2009年03期
10 魯慶中;;國學的使命[J];尋根;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絳;;從“中學”到“國學”——兼論國學的現(xiàn)代性[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2 謝金良;;關于國學研究的若干思考[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李慶本;;國學研究的跨文化理念與方法[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4 樓宇烈;;國學研究面臨的問題及其出路[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5 韓高良;;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文化強省戰(zhàn)略與科技支撐論壇文集[C];2008年
6 任俊華;;倡導“華夏新國學”之緣起[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國學論衡》宗旨[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8 紀寶成;;接續(xù)文脈 重振國學[A];第六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陳修林;;海峽兩岸同一個靈魂——從文化角度說祖國統(tǒng)一[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李錦全;;博取眾長 斷以己意——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讀后[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家寧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也談國學爭鳴的歷史論據(jù)[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李爽;“特色中華國學”溢彩鶴鄉(xiāng)[N];盤錦日報;2010年
3 記者 李瑞英;國學研究論壇呼吁漢字傳承必須保持穩(wěn)定[N];光明日報;2009年
4 林存光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也論國學研究的態(tài)度、立場與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陳一鳴;萬萬不能化“神奇”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6 記者 張微;第二次“國學研究論壇”在北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7 整理 戴金波 鄧夢軍;國學=中國古典學[N];光明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李瀟瀟 張飛岸;寬正·沉潛·廣大·高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吳娜;“大國學”的期待[N];光明日報;2010年
10 杜邊;天津市成立國學研究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戴大明;“讀經(jīng)”與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8年
2 陳方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3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4 専喜紅;美國中國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金忠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冠群;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莊惠惠;中國特色大眾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晶;新吟誦的興起及其文化意義[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王敏;中美思維方式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5 歐陽小紅;國學院的發(fā)展及辦學特色探析[D];廈門大學;2008年
6 隋杰;由蔡志忠國學漫畫《世說新語》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保護[D];北京印刷學院;2013年
7 鞠桂芝;從先秦風俗看先民的精神世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周德清;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失范的意涵及效應[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莫麗琴;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姜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現(xiàn)代化的作用[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906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19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