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基督教傳教士_近代中國著名傳教士_《齊齊哈爾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齊齊哈爾大學》 2014年
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
呂軍梅
【摘要】:近代來華傳教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明清時期,傳教士陸續(xù)東來,伴隨著近代中國門戶的被迫開放,大部分傳教士開始了在華傳教的歷程。同時,,出于基督教的普世價值觀及傳教的需要,他們在中國興辦了醫(yī)療、慈善、文化教育等事業(yè)。隨著傳教活動的深入,他們意識到只有爭取了中國上層人士對基督教的認可,然后由這些人去影響其他民眾,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基督徒,而在中國興辦高等教育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由此傳教士開始了在華興辦高等教育的歷程。 本文對傳教士在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進行探討。重點論述了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教會大學、參與創(chuàng)辦新式大學堂、引進西方教學體制的過程中,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充分肯定了傳教士在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傳教士來華興辦高等教育的背景及原因。傳教士肩負基督教的使命來中國傳教,但是此時的中國社會中西文化沖突、社會改革接連不斷,動蕩的社會大背景對傳教士來說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尤其是隨著社會改革的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也為傳教士興辦高等教育提供了客觀條件;第二部分,傳教士在華興辦高等教育活動的概述。傳教士在中國教會大學中,以創(chuàng)辦者身份所起的篳路藍縷之功,在中國新式大學堂中,或參與創(chuàng)辦、或以教師身份所付出的努力工作,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中,引入西方先進教學理念、辦學體制;第三部分,傳教士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影響及啟示?隙▊鹘淌吭趥鞑ノ鲗W知識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橋梁作用,以及在促進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發(fā)揮的導向示范作用。 本文從傳教士在華興辦高等教育的動機、活動、成果來論述,試圖全面評價處于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的傳教士群體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雖然傳教士中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但作為一個在華活動的特殊群體,其主流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這也是本文對傳教士認識的基本出發(fā)點。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49.29;B97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小君;教會中學外籍傳教士校長素質(zhì)的歷史考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楊齊福;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教育改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期
3 楊齊福;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教育改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期
4 楊東平;淺議中國近現(xiàn)代大學的教育目標[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5 田正平,張彬;模式的轉換與傳統(tǒng)的調(diào)適——關于中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兩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6 田正;教會大學與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王李金;段彪瑞;;試論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近代大學創(chuàng)立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8 章開沅;教會大學史研究的文化視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9 余子俠;晚清社會轉型的教育需求與教會教育的演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10 任念文;清末在華教會、傳教士的經(jīng)濟活動及其影響述略[J];晉陽學刊;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衛(wèi),徐國利;胡適論西方在華教會教育[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2 周乾;;民國時期省立安徽大學的院系設置與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張曉麗;;論晚清西學書目與近代科技傳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張珍珍;;教會學校與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張珍珍;朱鏡人;;教育交流對安徽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歐陽躍峰;王軍;;新式學堂與清末革命——以徐錫麟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7 董叢林;吳汝綸醫(yī)藥觀的文化表現(xiàn)及成因簡論[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8 李海紅;;試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萬國公報》上的言論為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9 張登德;;《富國策》著譯者考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10 沈志忠;;農(nóng)科留學生與中國近代農(nóng)業(yè)科技體制化建設[J];安徽史學;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德民;;談談校園文化建設的審美維度[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任詠夏;;淺談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作用與意義——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初探[A];浙江省校園氣象科普經(jīng)驗交流會文集[C];2011年
3 蔡美輝;;中日傳統(tǒng)私學中的蒙學教育比較研究——以私塾與寺子屋的比較為中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楊思信;;“教育和宗教分離”思想輸入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宋瑞玲;;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及其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杰;;盛宣懷與中國的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樊慧英;;中國近代技術學校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胡艷;;清末紳士階層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吳洪成;;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教育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節(jié);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鄭現(xiàn)喆;西方法在中韓兩國的移植和轉型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姜世健;關于我國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8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林建華;論朱熹教育思想體系的生成與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fā)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愛芬;胡適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范斯義;創(chuàng)新型學校內(nèi)涵式發(fā)展四維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博實;林傳甲與黑龍江近代教育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麗雪;東省特別行政區(qū)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盛一雋;從目的論看清代重大事件中口譯員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小靜;文化飛散視角下的翻譯策略—林語堂《浮生六記》個案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馬曉云;從對話意識看林語堂英文創(chuàng)作中的翻譯現(xiàn)象[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李昆勵;論洪仁玕新聞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周婷婷;西風東漸與都市主流服飾文化變遷(1898-1927)[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平原;不被承認的校長─—老北大的故事之六[J];讀書;1998年04期
2 曾鉅生;;西方教會在華辦學問題初探[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3 胡衛(wèi)清;美國監(jiān)理會在華教育事業(yè)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02期
4 顧衛(wèi)星;晚清傳教士關于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的爭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顧衛(wèi)星,王國平;20世紀初葉引入我國教會大學的英語教學新方法評析[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6 王李金;山西大學堂與李提摩太[J];歷史教學;2005年07期
7 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41年00期
8 李學勤;記山西大學堂譯書院版《天文圖志》[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9 顧衛(wèi)星;晚清“語法-翻譯”教學法剖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10 田正平;;教會大學與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J];文史哲;2007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岳明君;透視歷史的一面鏡子——評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J];教學與研究;2000年06期
2 王艷玲;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憂患意識與變革思潮述論[J];懷化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3 姜義華;上海與近代中國金融中心[J];檔案與史學;2002年06期
4 李衛(wèi)東;從司法印紙看近代中國法制[J];華夏文化;2002年04期
5 馬小林;近代中國變革的一點啟示[J];人民論壇;2002年02期
6 君凡;近代中國的“補漏”意識及其危害[J];歷史教學;2002年03期
7 蔡云輝;近十年來關于“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綜述[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8 楊光斗;對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再認識[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9 洪振強;近代中國對商會的早期認識述論[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10 趙朝峰,宋艷麗;近20年來西方侵略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服民;;略談近代中國追求近代化的思想軌跡[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2 ;《近代中國》第2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3 ;《近代中國》稿約[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4 汪敬虞;;汪敬虞教授致本刊主編丁日初函[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5 ;《近代中國》編委會名單[A];近代中國(第七輯)[C];1997年
6 ;《近代中國》編委會[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7 賀水金;;學術交流 切磋探討——記“近代中國經(jīng)濟和經(jīng)濟政策”中日學者座談會[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8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9 ;《近代中國》第4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10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季榮臣;[N];光明日報;2004年
2 朱英;[N];光明日報;2004年
3 金石;[N];人民日報;2000年
4 高中華;[N];人民日報;2010年
5 王中江 清華大學哲學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程美東;[N];北京日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杜娟;[N];社會科學報;2013年
8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馬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N];文匯報;2013年
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海外留學生與中國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研究”負責人、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授 鄒進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云輝;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劉訓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3 盧征良;近代中國市場之傾銷與反傾銷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5 羅靖;近代中國與世博會[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江遠山;近代中國地域政治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吳靜;近代中國民辦企業(yè)的技術引進[D];廈門大學;2009年
9 岳宗福;理念的嬗變 制度的初創(chuàng)[D];浙江大學;2005年
10 卜志勇;近代中國社會團體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維剛;近代中國錯失現(xiàn)代化機遇的原因及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波;近代中國市場經(jīng)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王洪濤;成長與遲滯:近代中國華商保險業(yè)發(fā)展歷程的歷史考察(1865-1945)[D];廈門大學;2006年
4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學生與近代中國女子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胡兆君;近代中國“國貨”思潮及其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6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7 王媛媛;近代中國童工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8 薛坤;近代中國博覽事業(yè)的起步和發(fā)展(1851-1937)[D];蘇州大學;2011年
9 徐天娜;近代中國“資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10 李紅云;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教育交流研究(1905-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42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