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學者在香港:學術合作網絡與科研生產力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G645.1
【圖文】:
現(xiàn)狀如何?隨著年齡的變化,其科研生產力是否會有所變化?第四,香港高校內地教師的學術合作網絡與科研生產力之間存在何種關系?(二)研究假設針對以上四個主要的研究問題作出如下假設:第一,海外留學經歷賦予了港校內地教師國際化、多元的學術合作網絡;教師來到香港高校之后,繼續(xù)維持了和博士畢業(yè)地區(qū)學者們的合作關系并不斷向外擴展學術圈。第二,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yè)年齡的海歸教師,其科研合作比率存在差異。第三,港校內地教師的科研產出數(shù)量和質量相較于來港前有了較大提升隨著年齡的增大,教師科研產出數(shù)量和質量有所變化。第四,港校內地教師的國際學術合作網絡對科研生產力起正向作用。(三)分析框架
圖 1-2 社會資本、學術合作與社會網絡的關系有的關于學術合作網絡的研究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特征、網絡拓撲結構特性、網絡演化特性;微觀研究關注模析、個人影響力分析、對潛在關系的挖掘。研究者常常利用結構特征進行測量和分析,合成可視化的模擬網絡圖并生成入。1學術合作網絡研究關注的是行為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常見的兩種合作模式是“小世界”與“中心-邊緣結構”。在“事相似研究工作的學者形成集群,建立合作關系;在“中心術明星位于網絡中心,邊緣學者向中心靠攏。學術合作網絡性差異,并不都緊密集中,對于部分冷門話題,只有碎片式究,學者們之間交集甚少。合作網絡的建立
科專業(yè)目錄(2012 年)》文件內容,1筆者將 56 位教師分別歸入,分別是教育學 8 人(A1、A2、A22、A23、A24、A25、A26、AA3、A4、A5、A6、A7、A8、A28、A29、A30、A31);工學 10 人(A12、A13、A14、A15、A16、A17、A32);法學 10 人(A18、A33、AA37、A38、A39、A40、A41);醫(yī)學 8 人(A19、A20、A42、A43、AA47);管理學 10 人(A21、A48、A49、A50、A51、A52、A53、A對這 56 位內地學者的 3006 條文章記錄,觀測各個學科門類的教,主要通過各學科教師發(fā)文篇均作者數(shù)和各學科教師合作發(fā)文比均合著者數(shù)指的是每篇文章中除去樣本教師本人的其他作者數(shù)合著者數(shù)按照公式:篇均合著者數(shù)所有文章的合著者數(shù)目文章總數(shù)得出,具1 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代還;段異兵;潘紫燕;;二元關系網絡對海歸科學家產出的影響——以中國“青年千人計劃”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15年09期
2 楊張博;高山行;劉小花;;近朱者赤: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歸國者跨國社會資本轉移研究[J];社會;2015年04期
3 梁文艷;劉金娟;王瑋瑋;;研究型大學教師科研合作與科研生產力——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為例[J];教師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4 匡振旺;;關于高校青年海歸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工作的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5年03期
5 柯國笠;徐鵬;;讓海歸教授盡快適應國內環(huán)境[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4年23期
6 魯曉;洪偉;何光喜;;海歸科學家的學術與創(chuàng)新:全國科技工作者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J];復旦公共行政評論;2014年02期
7 魏立才;趙炬明;;“青年千人計劃”政策考察與建議——基于對第一至五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信息的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8 張東海;袁鳳鳳;;高校青年“海歸”教師對我國學術體制的適應[J];教師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9 閆燕;富立友;;高校海歸教師歸國適應影響機制研究[J];企業(yè)研究;2014年14期
10 程莉;吳廣印;王鑫;;合著網絡中的社會資本及其影響分析——以情報學領域為例[J];情報雜志;2014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高芳yN;華人精英科學家成長過程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794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9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