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芻論
本文關鍵詞: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芻論
【摘要】:在全球化快速進程中,多彩的民族文化傾向于趨同化,這對民族院校校園文化發(fā)展提出了新挑戰(zhàn)。從中層功能分析理論出發(fā),強化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民族文化特色,應堅持"和而不同"的發(fā)展理念,突出規(guī)劃性,強化和諧性、治理性與多彩性,全力走校園多民族文化和諧發(fā)展的道路。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大學宣傳部;
【關鍵詞】: 民族院校 校園文化建設 中層功能分析理論
【基金】:廣西高!包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專項課題“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DSBD14ZC02) 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培養(yǎng)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模式研究與實踐”(2014MSZ011)
【分類號】:G751
【正文快照】: 民族院校具有培養(yǎng)民族干部及民族地區(qū)高層次人才,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具有民族性特質的校園文化是民族院校特色所在與立校根本。本文擬以默頓的中層功能分析理論為方法論基礎,探究民族院校校園文化中民族文化的趨同化及其建設問題。(一)默頓的中層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廉慧;;西方主要社會學理論述評[J];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世友;雷蒙·阿隆國際關系學說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2 芮必峰;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3 李群;新課程呼喚新型的師生關系——兼論師生交感互動教學模式及其構建[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4 周霄;小議社會組織分類——從韋伯到帕森斯[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徐文策;;轉型期大眾傳媒失范前因透視[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汪浩;李媛媛;;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供銷合作社改革的路徑選擇——基于溫州瑞安市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考察[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1期
7 宋一;;黨的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丁德光;陸林;;旅游在反貧困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9 陸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謝立中;“現(xiàn)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詞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心悅;;淺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許勃潮;;論貴州京劇院文化管理體制改革[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張偉;;以涂爾干集體意識的觀點淺析當前社會秩序的維持[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宋寶安;張一;;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控制物價促進穩(wěn)定的基本戰(zhàn)略[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陸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郭敏;;土地——農村社會穩(wěn)定的中心問題[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蒲琨;;城鎮(zhèn)化進程中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問題與對策分析[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曹婕;;淺析“城市取向”的農村教育的負面影響[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郝彩虹;;沖突與和諧——從科塞的沖突功能理論看我國農民工與市民的利益沖突[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饒吉銀;;淺談網絡社會對政治民主進程的影響[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豐;信訪制度成本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徐馮璐;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國有商業(yè)銀行科層治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4 于天琪;社會經濟地位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張百杰;轉型期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瑜;西方發(fā)展觀研究:理論探微·殊異甄析·啟迪價值[D];吉林大學;2011年
7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8 方菲;倫理視閾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熊波;老年人長期照料模式與決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guī)文化及其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影響[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龐會敏;遼寧中部區(qū)域旅游資源整合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4 張學進;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思想現(xiàn)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燕芝;家校合作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的健康發(fā)展[D];蘇州大學;2010年
6 張銳;場域結構的主體之維[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7 劉永鋒;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顏春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多維互動教學有效性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華;突發(fā)公共事件處置過程輿論引導中的政府媒體公眾三方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朱鯤鵬;大學生“跑廟”行為的社會學思考[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相理鋒;對我國民族院校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3年10期
2 大禹;《新時期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與探討》出版[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蔣興禮;民族院校穩(wěn)定工作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02期
4 相理鋒;高學;丁小麗;;加強我國民族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幾個對策[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楊勝才;;試論民族院校的理念[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陳達云;劉德昌;高陽;付勇;聶晶;;用核心競爭力理念構建民族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1期
7 馬介軍;;民族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芻議[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楊勝才;;試論民族院校的特色[J];民族論壇;2007年06期
9 張愛玲;;淺談民族院校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甘肅高師學報;2008年03期
10 薛麗娥;;論新形勢下民族院校的特殊功能[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吳瓊英;;論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構建和諧校園的對策[A];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研究[C];2009年
2 李芳青;;應用價值工程與提高民族院校的功能價值[A];中國價值工程輝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3 李梅;陳亞飛;;非民族院校少數(shù)民族班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的調查研究[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楊放;何江川;蒙昌勇;伍小花;;全國五所民族院校十七個少數(shù)民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因子分析[A];體質研究與健康促進論文集[C];2006年
5 高乃云;;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審視與策略構建[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南民族大學校長 雷召海;關于民族院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社會科學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9年
2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邱世兵;民族院校開放辦學新路徑[N];光明日報;2011年
3 陳光軍;發(fā)揮文化在民族院校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作用[N];中國民族報;2012年
4 袁世婷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教師;民族院校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學生干部意義重大[N];貴州民族報;2012年
5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 鐘海青;民族院校的使命[N];光明日報;2013年
6 馬少剛;在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加速民族院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3年
7 楊勝才;我國民族院校辦學特色試解[N];中國民族報;2006年
8 楊勝才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院校定位:找準位置,方能走對路子[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楊勝才;民族院校要走特色辦學之路[N];光明日報;2006年
10 中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 陳達云;簡論民族院校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2 宋遂周;我國民族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呂佩臣;民族院校辦學特色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蔡瓊;中國民族院校發(fā)展中的文化轉型[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5 邱世兵;中國民族院校轉型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6 鄭白玲;特與不特[D];西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虹;民族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2 申莉;新時期民族院校文化選擇和建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3 鄭婭;民族院校專業(yè)改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4 相理鋒;我國民族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探討[D];天津大學;2004年
5 孫燕;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歐陽yN蘭;我國少數(shù)民族院校特色發(fā)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趙賢迪;生態(tài)位理論下我國民族院校發(fā)展定位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8 趙暉;民族院校信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石勁松;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及其方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姚金雨;我國民族院校國際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7514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75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