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互涉視閾下成人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思考
【部分圖文】:
職教論壇/2015.9JIXUJIAOYU繼續(xù)教育學和社會學科)之間也出現相互交叉地帶,在交叉地帶上又生長出眾多新的學科,如納米技術、基因工程等學科的產生。(二)學科互涉的本質揭示———多元知識的整合與創(chuàng)生對于學科互涉的本質詮釋,湯姆·帕克森從力度和親密度兩個維度,勾勒了學科互涉的層次分析圖(如圖1)。帕克森根據不同學科之間互涉的親密度和力度的高低,將學科互涉分為四個維度:維度一作為學科交叉的最低層面,并沒有打破學科自身的邊界,只是簡單的知識借鑒;維度二和維度三是更深層次的互動,它們逐步走出原有學科的禁錮,形成新的學科話語、理論與方法;維度四則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深度交融,學科知識逐漸融會貫通,原有的學科體系得到重新構建,知識領域的深度與廣度逐漸擴展,或者誕生一門新興的學科。圖1帕克森學科互涉層次圖此外,朱麗·湯普森·克萊恩則以深度、廣度和整合維度將學科互涉的本質用三角圖形表示出來(如圖2)。雷普克認為,學科互涉應以學科深度、學科廣度以及學科互涉整合為三個支點,彼此互動并取得平衡。學科深度是指學科問題和學科資源分配之間的矛盾,營造共同的學科背景,運用整合性思維方式拓寬視野,用學科互涉的理論視角去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所謂學科廣度,則是指不僅不能縮小某一學科認識論的空間,而且還要不斷拓寬不同學科之間認識論的范疇。學科互涉整合主要體現在學科知識、整合性思維、整合性范式、整合性知識等方面。圖2學科互涉整合的本質隨著學科互涉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其內涵和外延都得到擴充,作為學科之間發(fā)生的一種彼此互動活動,學科互涉其本質是將不同學科間“可通約”的概念、理論、方法等進行評判性理解和科學性整合。學科互涉為解決一些共同問題?
囔Э浦釗浠ド嫻那酌?度和力度的高低,將學科互涉分為四個維度:維度一作為學科交叉的最低層面,并沒有打破學科自身的邊界,只是簡單的知識借鑒;維度二和維度三是更深層次的互動,它們逐步走出原有學科的禁錮,形成新的學科話語、理論與方法;維度四則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深度交融,學科知識逐漸融會貫通,原有的學科體系得到重新構建,知識領域的深度與廣度逐漸擴展,或者誕生一門新興的學科。圖1帕克森學科互涉層次圖此外,朱麗·湯普森·克萊恩則以深度、廣度和整合維度將學科互涉的本質用三角圖形表示出來(如圖2)。雷普克認為,學科互涉應以學科深度、學科廣度以及學科互涉整合為三個支點,彼此互動并取得平衡。學科深度是指學科問題和學科資源分配之間的矛盾,營造共同的學科背景,運用整合性思維方式拓寬視野,用學科互涉的理論視角去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所謂學科廣度,則是指不僅不能縮小某一學科認識論的空間,而且還要不斷拓寬不同學科之間認識論的范疇。學科互涉整合主要體現在學科知識、整合性思維、整合性范式、整合性知識等方面。圖2學科互涉整合的本質隨著學科互涉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其內涵和外延都得到擴充,作為學科之間發(fā)生的一種彼此互動活動,學科互涉其本質是將不同學科間“可通約”的概念、理論、方法等進行評判性理解和科學性整合。學科互涉為解決一些共同問題,通過學科之間的多邊互動,將概念、理論、方法、技術等有效的整合利用,進而豐富和拓寬原有的學科體系或者產生新的學科。當然,學科互涉理論排斥簡單的“移植”和堆積,也反對將相關學科和知識毫無處理的“拿來主義”,因為那樣只會阻礙學科互涉產生良好的效果。二、我國成人教育學科發(fā)展的現實境遇“我們的知識是在學科間被分離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雙翔;現代教學視野中的教學倫理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薛國鳳;;實用型理念:一種深化的新課程改革發(fā)展觀念[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張彩虹;會計本科教育觀念的研究及實現途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劉亮;對于終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思考——再讀《學會生存》[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姜玲玲;;復雜性思維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陳忠勇;新課程改革實驗的現狀與對策[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3年02期
7 李斯穎;;直面課堂教學的復雜性[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05期
8 王建華;積極探索 宏觀指導──對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9 趙國棟;論科技的發(fā)展與學校結構的演變[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10 張俊玲;劉鴻波;;談教育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趨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曹運耕;;體用之辨與中國教育的早期現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李長吉;常亞慧;;試論西方教學價值觀念的主要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趙曉玲;;淺議中醫(yī)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A];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9年
4 李德昌;;文化軟實力的形成機制及提升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勢科學視閾中的文化軟實力研究[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道路·創(chuàng)新·發(fā)展——“陜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論壇交流論文選編[C];2009年
5 謝建國;;高師教師信息意識和利用能力問題的探討[A];現代圖書館的人本主義思考與實踐——2002江浙滬晉圖書館中青年論壇論文集[C];2002年
6 羅江華;;田野工作在教育技術研究中的價值及其應用[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張本祥;;關于不可計算問題——從汶川大地震的預報問題談起[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8防災減災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韓震;;本質主義的重建及反思的現代性[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5 蔣馨嵐;傳統與超越: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的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蘇強;教師的課程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同:課堂教學系統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歐陽忠明;跨溪建屋:學科互涉視閾下人力資源開發(fā)學科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項建英;;論近代學制與大學教育學科的發(fā)展[J];江蘇高教;2007年03期
2 盧浩宇;;論教育學科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教育[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曾天山;;我國教育學科的現狀和發(fā)展愿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16期
4 吳明松;;我館教育學科圖書在學生讀者群中流通現狀的調查[J];上饒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5 王殿璋;丁相平;;教育學科教材改革探討[J];教材通訊;1991年06期
6 張寶泉;談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的高師公共教育學科課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1年06期
7 周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教育學科的改革與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1992年03期
8 姚躍傳;思想教育學科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探討[J];安徽農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9 田慧生;開創(chuàng)教育學科建設的新局面——面向21世紀教育學科發(fā)展建設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10 何茂勛;論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科課程的整體改革[J];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庚靖;教育學科建設的新發(fā)展[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葉瀾;為了教育學科“明天”的反思[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厲育綱 趙忠心;構建家庭教育學科體系[N];中國婦女報;2001年
4 沈群 書評人;學科·思想·學術[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5 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R
本文編號:28222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282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