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成人教育論文 >

腦科學視野中的隔代教養(yǎng)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18-03-24 14:08

  本文選題:腦科學 切入點:隔代教養(yǎng) 出處:《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02期


【摘要】:當前,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職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許多年輕父母將子女交由長輩撫養(yǎng)和教育,隔代教養(yǎng)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隔代教養(yǎng)有利有弊,其好處表現為減輕父母的壓力、有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品質、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等,其弊端表現為老人在隔代教養(yǎng)過程中往往"重養(yǎng)"而"輕育"、不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影響小孩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等。要揚長避短,造就三代共贏的隔代教育,父母應與祖輩積極溝通,形成教養(yǎng)小孩的規(guī)范與合力;要盡量承擔教養(yǎng)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要幫助老人積極掌握現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life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workplace, many young parents leave their children to their elders to raise and educate, and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to bring up their childre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s benefits are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parents, to help children to form certain good qualities, and to benefi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etc. Its malpractice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upbringing, the elderly are often "reared" and "lightly nurture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Parents should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their ancestors to form norms and resultant forces for the upbringing of their children; to undertake as much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as possible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and to help the elderly to master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modern education activel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類號】:G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黃姍;陳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7年04期

2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王亞鵬;董奇;;基于腦的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4 王亞鵬;董奇;;學習神經科學: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J];教育學報;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現狀與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馬曉霞;張麗維;;農村家庭隔代教育的問題分析[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3 楊九俊;;理解兒童[J];江蘇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4 李強;賓祖昌;;基于腦科學進展的教材編寫理念革新[J];教學與管理;2011年33期

5 王亞鵬;董奇;;基于腦的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劉海霞;;淺議我國農村教師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途徑[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7 劉小紅;廖其發(fā);;“禁教”:幼兒教育必須走出的誤區(qū)[J];課程·教材·教法;2012年08期

8 吳美云;張桂蕓;史慶霞;;腦神經功能信息學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分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2年02期

9 姚滿團;;大腦可塑性和意識經驗對成人學習的影響及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年05期

10 于冬勤;;幼兒教育中隔代教育問題的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呂占軍;王秀芳;謝英;段肖翠;;醫(yī)學基因組學教學中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A];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索[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天平;追尋完整的人[D];西南大學;2011年

2 郭海霞;論身體資本與身體教育[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3 雷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沈大光;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凌燁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論[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虹;“基于腦的學習”研究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石翎;隔代照顧下擴展家庭的沖突與和諧探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3 朱云;素質教育與高師體育教育專業(yè)術科教學調查分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4 曹旭東;大冶市農村隔代家庭教育現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孫水英;長沙市城區(qū)老年人認知功能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6 曲闖;城市嬰幼兒家庭育兒環(huán)境的當代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宋麗淑;認知訓練和自我按摩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9年

8 曹慧;社會工作介入社區(qū)家庭教育指導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9 張群;認知訓練對社區(qū)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10 李亞杰;當代家長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現狀與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馮銳;任友群;;學習研究的轉向與學習科學的形成[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3 余逸群;隔代教育de弊端[J];健康;2001年01期

4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5 王亞鵬;董奇;;基于腦的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沈鋤云;認知隔代教育[J];老年人;2000年09期

7 李炎;農村“隔代教育”調研[J];四川教育;2003年Z1期

8 孫宏艷;隔代教育的五大誤區(qū)[J];少年兒童研究;2002年04期

9 周加仙;;學習科學:內涵、研究取向與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10 馮銳;任友群;;學習研究范式的轉變及其價值取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丹;;兒童的腦開發(fā)與家庭音樂教育[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9年03期

2 高志敏,吳洪偉;打開腦科學之門——腦科學研究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理念的理論支撐[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3 曲艷紅;宋繼燕;;少數民族學校教育中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對文化傳承的作用[J];才智;2008年03期

4 周國茂;;民族教育應擔當起民族文化傳承重任[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周麗;;腦科學與家庭教育的對話[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9年03期

6 高春梅;;達斡爾族傳統文化在民族教育中的固化與提升[J];理論觀察;2009年06期

7 張雪娟;;論民族學校課程設置的文化傳承取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陳多仁;雷經國;;民族文化傳承中民族聚居區(qū)高校的作用分析——基于西北四所民族院校調研報告[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9 孫麗婷;;從阿昌族的家庭教育看民族文化的傳承[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10 洪瑕;;學校教育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以西盟佤族自治縣新廠鄉(xiāng)為例[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宋曉枚;;第六講 寶寶的未來掌握在媽媽手中[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5——遼海講壇·第三輯(家教卷)[C];2008年

2 陳雪英;;多元文化視域中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羅利群;;民族教育研究的女性主義質性研究視角[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小梅;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活水之源[N];貴州日報;2009年

2 長春東子心理咨詢事務所 東子;隔代教養(yǎng)難以替代父母之愛[N];健康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王平;僑校:文化傳承之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4 本報記者 沈洪竹;《貴陽市民族農民工子女教育和苗族文化傳承》舉辦志愿者教師培訓[N];貴州民族報;2009年

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 賀耀敏;閱讀是美好心靈的需要[N];光明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貴陽市苗族農民工子女教育和苗族文化傳承》項目成果展展出[N];貴州民族報;2010年

7 陳可f ;發(fā)掘教育背后的文化力量[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程天權;閱讀經典的快樂[N];人民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王柏玲;新上海人家庭教育存誤區(qū)[N];文匯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王柏玲;“孫子兵法”研修乏人問津[N];文匯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石翠紅;蒙古族學校教育中“避蒙趨漢”現象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秦中應;當代湘西苗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朱遠來;新疆哈薩克族現代教育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馬信;回族文化傳承:經堂教育與學校教育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蓮花;蒙古族傳統家庭教育及其傳承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2 蘇日娜;蒙語授課基礎教育的現狀、問題與趨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趙瑩;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傳統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4 譚忠秀;布依族社會變遷與家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范正勇;后溪土家族民居中傳統科技思想的教育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段飛艷;社會學視野下農村0~3歲嬰幼兒隔代教養(yǎng)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7 王文珍;隔代教養(yǎng)大學生的生活世界[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8 雷寧;家長及隔代教養(yǎng)者對2-4歲兒童游戲活動的干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迪雅;民族高等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10 劉海華;0-3歲兒童隔代教養(yǎng)現狀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6586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16586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124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