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職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研究 出處:《魯東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中職學生 家庭教養(yǎng)方式 心理健康
【摘要】: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起點,在人的一生發(fā)展過程中,父母的教育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子女身心健康發(fā)展要受到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和制約。據教育部下發(fā)的通知,2010年我國中職學生招生人數達到830萬人,而他們作為未來各行業(yè)一線員工的生力軍,其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怎樣促進中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已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因此,本研究把家庭教養(yǎng)方式作為突破口,把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作為重心,來研究中職學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心理健康二者間的關系。本研究以752名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對他們進行了家庭教養(yǎng)方式量表(EMBU)、《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相關測量,目的在于調查中職學生主要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了解其心理健康發(fā)展水平,并探求它們間的關系。為家庭教育提出一個全新的參考依據,即:父母學會改變自身教養(yǎng)方式,來提升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1.中職學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拒絕否認、懲罰嚴厲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得分要顯著高于女生;在父母嚴厲懲罰方面,不同年級有著顯著的差異;自評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好的中職學生,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的積極教養(yǎng)方式維度上顯著高于自評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差的學生。而他們在父母拒絕否認、懲罰嚴厲方面顯著低于自評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差的學生。2.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較為理想,但是存在著個體差異。在恐怖維度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年齡大的學生陽性項目數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年齡小的學生。自評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好的學生在總分、陽性項目數、軀體化等多個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自評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差的學生。3.中職學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中職學生在父母積極教養(yǎng)方式呵護下成長,他們較少的出現(xiàn)心理問題;反之在父母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會出現(xiàn)較多的心理問題。根據上述研究工作,提出了以下對策:1.對于中職男生,父母應舍棄嚴厲懲罰、拒絕否認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給予他們以情感上的溫暖和理解;對于年齡小的中職學生,父母要多給予情感上的關心和愛撫,少干涉他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于年級不同的中職學生,父母要根據他們的所處的發(fā)展階段,采用恰當的教養(yǎng)方式;對于自評學習成績差的中職學生,父母要多一份寬容、理解和鼓勵,少一份批評、指責和否認;對于自評人際關系差的中職學生,父母要創(chuàng)建平和、寧靜、有凝聚力的家庭環(huán)境。2.對于中職女生,父母應給予情感上的關懷和溫暖,讓她們獲得來自家庭的幸福感;對于不同年級的中職學生,父母應根據他們面臨的不同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于自評學習成績差的中職學生,父母應多找到他們的閃光點,多給予表揚、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重拾自信;對于自評人際關系差的中職學生,父母應在家庭交往中,提升他們的人格,改善他們與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3.中職學生父母應該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父母要營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還應改變自身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提升其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學位授予單位】:魯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444;G7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言梅;;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及其與子女心理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大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11期
2 汪瓊;;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成就動機的影響探析[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8年05期
3 張波;李德才;;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學習[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4 羅苑;齊平;;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綜述[J];宜春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方燕萍;;農村初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引起學生不良行為的對策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年09期
6 張亦慧;周建立;;深圳高職院校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應對方式的特點[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12期
7 管夏瑜;洪慧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02期
8 葛曉亮;;青少年網絡成癮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論辯——一個基于實證數據的分析[J];滄桑;2011年02期
9 張?zhí)m君;趙曉偉;;論我國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的人格培育[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年05期
10 倪曉莉;陳思路;常虹;;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網絡依賴行為的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晉蜀;嚴崢;李昆;郭濤;郭鵬;劉華;;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概況及對青少年網癮行為的影響[A];首屆全國網絡成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孫浩哲;;第八講 我國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誤區(qū)及對策[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5——遼海講壇·第三輯(家教卷)[C];2008年
3 韓斌;張文新;陳光輝;李春;;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兒童攻擊行為關系中的作用[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孫小華;;淺談品行障礙患者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問題[A];2007河南省精神衛(wèi)生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7年
5 張勁梅;張慶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調查[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陳陳;張心瑋;;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同伴友誼對流動兒童外顯和內隱群際態(tài)度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楊曉莉;趙永紅;;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自我歸因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張斌;程婕婷;;功能性軀體癥狀的母系代際傳遞性: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作用[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李舒蕊;從心理角度看家庭教養(yǎng)方式[N];大眾科技報;2005年
2 泗陽縣三莊初級中學 葛以升;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不當 導致未成年人犯罪[N];江蘇法制報;2008年
3 李文;心理幼稚是怎樣形成的[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4 王 林;孩子為什么“長不大”[N];大眾科技報;2003年
5 北京安定醫(yī)院心理科 唐利榮;父母是幸福領路人[N];健康時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春霞;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中職生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相關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黨羚尹;農村小班幼兒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及其入園適應的調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3 毛靜;“獨二代”家庭教養(yǎng)方式現(xiàn)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4 劉清杰;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健康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以自我意識為中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5 榮麗;農村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代際變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6 陳思悅;高中生心盛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7 張媛;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婚戀觀的影響及教育對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8 張Z諶,
本文編號:13229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132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