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及患病結局研究
本文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及患病結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評估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的發(fā)生情況,探討影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的相關因素;分析急性期疲勞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患病結局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制定更為科學的護理措施提供依據(jù)。方法本研究采取橫斷面調查與前瞻性隊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選取研究對象,自制問卷進行調查。采用橫斷面調查的方法,對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開封市兩家三級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的316例急性期(本次卒中發(fā)病時間≤14天)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臨床相關危險因素、家庭關懷度指數(shù)問卷(Family APGAR Index,APGAR)、Beck抑郁量表第2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Version II,BDI-II)及疲勞嚴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并從患者病例中提取疾病資料和血生化指標檢查結果,從主觀資料、量表評估、客觀檢測指標多方面評估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FSS≥4分被定義為腦卒中后疲勞(Post-stroke fatigue,PSF)。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的方法,于患者患病1年后,通過電話隨訪,分析急性期卒中后疲勞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存亡狀況、復發(fā)狀況、再次入院以及功能恢復情況等患病結局的影響。采用Epidata3.1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等單因素分析方法,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1)316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3.11±11.64歲,其中男性186例(58.9%),女性130例(41.1%)。大多數(shù)患者為在婚(86.7%),居住在城鎮(zhèn)(60.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8.7%),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月(73.7%)。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吸煙、飲酒及規(guī)律鍛煉的比例分別為32.0%、30.4%、71.5%;颊呒膊≠Y料顯示,多數(shù)患者(83.9%)無腦卒中病史,患者伴發(fā)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癥的比例分別為60.1%、25.9%、18.4%和39.9%。(2)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FSS量表的平均得分為3.48±1.54分。316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共有118例患者有疲勞的經(jīng)歷(FSS≥4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的發(fā)生率為37.3%。(3)單因素分析顯示,女性、居住在農村、低人均收入、無規(guī)律鍛煉、家庭功能中/重度障礙、冠心病、高NIHSS評分、高MRS評分、卒中前疲勞、睡眠障礙、使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抑郁癥狀是影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無規(guī)律鍛煉(OR值3.722,95%CI為1.960-7.068)、家庭功能中/重度障礙(2.784,1.435-5.399)、冠心病(3.373,1.581-7.198)、高MRS評分(4.458,2.152-9.234)、卒中前疲勞(5.377,2.462-11.743)、使用鎮(zhèn)靜催眠藥(4.069,1.678-9.868)、抑郁癥狀(2.600,1.306-5.174)是影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5)對患者進行患病1年后的隨訪,共隨訪到293例患者,失訪23例,隨訪率為92.7%。研究發(fā)現(xiàn)疲勞組與非疲勞組在存亡狀況、再次入院和功能恢復情況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1)缺乏規(guī)律鍛煉、家庭功能中/重度障礙、冠心病、高MRS評分、卒中前疲勞、使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抑郁癥狀是影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2)急性期卒中后疲勞會增加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死亡的風險以及再次入院的可能性,同時對患者功能的恢復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腦卒中后疲勞 缺血性腦卒中 急性期 影響因素 患病結局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473.74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12
- 1.3 研究意義12-13
- 2 研究方法13-21
- 2.1 研究對象13-14
- 2.1.1 研究對象納入及排除標準13-14
- 2.1.2 樣本量14
- 2.2 研究方法14-15
- 2.2.1 急性期調查14-15
- 2.2.2 隨訪15
- 2.3 研究內容15-18
- 2.3.1 急性期調查階段15-17
- 2.3.2 隨訪內容17-18
- 2.4 統(tǒng)計學方法18
- 2.5 質量控制18-20
- 2.6 技術路線20-21
- 3 結果21-33
- 3.1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資料與疾病資料21-23
- 3.2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的發(fā)生情況23
- 3.3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23-27
- 3.3.1 社會人口學特征23-25
- 3.3.2 臨床相關危險因素25-27
- 3.3.3 血生化指標27
- 3.4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27-28
- 3.5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對患者患病結局的影響28-33
- 3.5.1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患病1年后的隨訪情況28-30
- 3.5.2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對患者患病結局的影響30-33
- 4 討論33-41
- 4.1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的發(fā)生風險33
- 4.2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的影響因素33-38
- 4.2.1 規(guī)律鍛煉33-34
- 4.2.2 家庭功能34-35
- 4.2.3 冠心病35
- 4.2.4 MRS評分35-36
- 4.2.5 卒中前疲勞36-37
- 4.2.6 使用鎮(zhèn)靜催眠藥37-38
- 4.2.7 抑郁癥狀38
- 4.3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對患者患病結局的影響38-39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與展望39-41
- 5 結論41-43
- 參考文獻43-49
- 文獻綜述49-57
- 參考文獻53-57
- 附錄57-6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情況67-69
- 致謝69-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覃紹則,陸健,盧永彪;缺血性腦卒中302例分析[J];現(xiàn)代康復;2000年13期
2 宋彩虹;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體會[J];哈爾濱醫(yī)藥;2001年03期
3 王玉玲;老年人飲食、生活習慣與缺血性腦卒中[J];醫(yī)學綜述;2001年04期
4 譚清華,趙忠新,邵福源,李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神經(jīng)細胞黏附分子和激活誘導分子的表達[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2年01期
5 王鳳芹,劉翠梅;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個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2年07期
6 王德仙;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康復指導[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03期
7 羅春華,李國靜,趙武,陳華蓉;198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脂和血糖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綜合臨床;2003年04期
8 陳義祿;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35例診治體會[J];臨床中老年保健;2003年04期
9 陳小轉,陳志祥;30例缺血性腦卒中的血液流變臨床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3年03期
10 郭羅勇,鐘紅躍;腦循環(huán)功能治療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分析[J];職業(yè)衛(wèi)生與病傷;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健蓉;許毅;;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時間規(guī)律臨床研究及對策[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肖艷;張曉鶯;何瑛;李燕云;徐雋瑩;;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孟昭義;李琳;張國斌;;缺血性腦卒中病理[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申素玲;;健康教育對缺血性腦卒中預防再復發(fā)的影響[A];危重病人監(jiān)測、急救技術與基礎護理暨21世紀護理理念發(fā)展與資源開發(fā)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1年
5 沈介明;熊立凡;;中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現(xiàn)象[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袁榮峰;謝春;;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與缺血性腦卒中[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李澤軍;褚泰偉;劉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腦卒中示蹤劑的設計、合成、與藥理學研究[A];第七屆全國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張子蓮;;健康教育對缺血性腦卒中預防再復發(fā)的影響[A];全國第11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白亮;;基層醫(yī)院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和康復中存在的問題[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10 石娟;孔德磊;馬躍文;王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凝血指標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新;防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腦卒中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有益[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3 北京天壇醫(yī)院副院長 王擁軍 葛宗漁 整理;遠離缺血性腦卒中要把“壞膽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報;2014年
4 衛(wèi)訊;未來三年我國將完成100萬人腦卒中篩查[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5 楊聲瑞 趙強;缺血性腦卒中病因有新發(fā)現(xiàn)[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6 附二醫(yī)腦科康復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腦卒中的防治進展[N];溫州日報;2005年
7 楊聲瑞;趙強;預警腦卒中發(fā)生研究有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王文郁;缺血性腦卒中要對癥治療[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9 付東紅;血壓血脂異常是腦卒中發(fā)病危險因素[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10 藍天;腦卒中不等于腦出血[N];民族醫(yī)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建平;缺血性腦卒中易感基因與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童葉青;缺血性腦卒中相關炎癥因子及候選基因多態(tài)性與環(huán)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毛蕾蕾;調節(jié)性T細胞輸注移植對缺血性腦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轉換的治療作用及其機制探討[D];復旦大學;2014年
4 彭潔;特殊人群高血壓的治療及預后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5 張振昶;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易感基因及蛋白質組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6 韓新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Cathepsin S/Cystatin C水平與動脈斑塊性質及短期預后關系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7 劉芳;脂聯(lián)素及其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馬麗媛;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基因的多態(tài)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9 王兵;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基因的系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10 劉學東;缺血性腦卒中預后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新民;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因素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余德標;“扶正補土”針灸法結合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影響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3 黃冰;基于干細胞的新型靶向復合生物基因載體的構建與其對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4 郭澤銘;血清尿酸水平與缺血性腦卒中TOAST分型的關系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馬亞新;Lokomat機器人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D];河北聯(lián)合大學;2014年
6 廖少欽;電針促進缺血性腦卒中上肢功能恢復的DTI評價[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7 劉麗娟;多模式MRI指導缺血性腦卒中超急性期靜脈溶栓治療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支曉東;支架預防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腦卒中再發(fā)的長期隨訪研究及危險因素分析[D];蘭州大學;2015年
9 陳麗霞;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腦卒中關聯(lián)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10 范玉佳;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啟動子區(qū)SNPs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聯(lián)研究及初步功能鑒定[D];鄭州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疲勞發(fā)生風險及患病結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74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huliyixuelunwen/30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