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人物別傳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全唐文》人物別傳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全唐文》 人物別傳 價值取向 比較研究
【摘要】:《全唐文》是清朝時期官修唐人總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總集,全書一千卷,所記甚廣,作者眾多,涵蓋面十分廣博,它匯集了唐朝以及五代時期的文章,為后世研究查閱提供了方便。本論文以《全唐文》人物別傳為切入點,旨在對《全唐文》中所記人物別傳進行整理和研究,通過對別傳進行歸納總結(jié),并與《舊唐書》《新唐書》中本傳進行比對,從而探討人物別傳的寫作手法,文學價值,社會意義,并由此還原出更加豐滿的歷史人物形象。本論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全唐文》人物別傳概述。本章對《全唐文》中的人物別傳進行概念確立和范圍界定,著重探討人物別傳的寫作目的:為親朋好友而作,為保存事績而作,為教化世人而作,為抒發(fā)己志而作,并對每種寫作目的進行分析和探索。第二章,《全唐文》人物別傳與兩《唐書》本傳之比較。本章主要將《全唐文》中的別傳與兩《唐書》中的本傳進行比較研究,以同一人物的別傳與本傳做例分析,探究本傳與別傳異同,探討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分析別傳與本傳不同的敘寫方式,研究別傳獨載而本傳不存的緣由;分析別傳與本傳的關(guān)系,對產(chǎn)生此種關(guān)系的原因進行分析。第三章,《全唐文》人物別傳的價值取向。本章主要探討在《全唐文》中所記人物別傳的價值取向并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論述“忠勇孝義”的價值觀在別傳中的體現(xiàn)。第二部分著重介紹和分析一眾小人物傳記,以不同于大人物的獨特視角加以認知和了解。第三部分以剛潔貞烈的女性為主要研究對象,體現(xiàn)出當時對婦女的主流價值觀念和對婦女的重視。第四部分以隱士與僧道為主,以著名的僧侶道士別傳為線索,探討另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對人物別傳進行研究,可以還原更加完整的歷史人物形象,從其他角度了解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洞悉別傳作者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所秉持的觀念,與本傳進行比對,從而了解異同和原因。
【關(guān)鍵詞】:《全唐文》 人物別傳 價值取向 比較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6.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緒論9-13
- 一、研究對象及意義9-10
-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10-11
- 三、研究回顧與展望11-13
- 第一章 《全唐文》人物別傳概述13-18
- 第一節(jié) 人物別傳的范圍界定13-14
- 第二節(jié) 人物別傳的創(chuàng)作目的14-18
- 一、為親朋好友而作14-15
- 二、為保存事績而作15
- 三、為教化世人而作15-17
- 四、為抒發(fā)己志而作17-18
- 第二章 《全唐文》人物別傳與兩《唐書》本傳之比較18-49
- 第一節(jié) 完整敘述傳主生平18-25
- 一、陳子昂傳18-21
- 二、盧坦傳21-23
- 三、潘師正傳23-25
- 第二節(jié) 力求突出某一事跡25-38
- 一、何蕃傳26-28
- 二、陸龜蒙傳28-29
- 三、李紳傳29-31
- 四、韋斌傳31-33
- 五、王貴妃傳33-35
- 六、歐陽詹傳35-36
- 七、崔鉉傳36-38
- 第三節(jié) 別傳與本傳的關(guān)系38-41
- 一、別傳與本傳的互動38-40
- 二、別傳與本傳相異原因分析40-41
- 第四節(jié) 別傳對本傳的補充41-49
- 一、別傳在寫作內(nèi)容上的補充42-43
- 二、別傳靈巧別致的藝術(shù)加工43-49
- 第三章 《全唐文》別傳收錄的人物類型及價值取向49-75
- 第一節(jié)“忠勇孝義”的價值觀49-57
- 一、對“忠”的贊美49-51
- 二、對“勇”的頌揚51-54
- 三、對“孝”的褒獎54-55
- 四、對“義”的詮釋55-57
- 第二節(jié) 豐富多彩的小人物57-65
- 一、平民之勇57-58
- 二、過人技藝58-63
- 三、家族傳記63-65
- 第三節(jié) 剛潔貞烈的女性65-72
- 一、孝女65-67
- 二、忠女67-71
- 三、貞女71-72
- 第四節(jié) 隱士與僧道72-75
- 一、隱士72-73
- 二、僧人73-74
- 三、道士74-75
- 結(jié)語75-76
- 參考文獻76-81
- 附錄一 《全唐文》人物別傳收錄情況81-86
- 附錄二 《全唐文》別傳傳主在兩《唐書》中收錄情況86-89
- 后記89-9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楚兵;讀《全唐文》札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01期
2 湯一介;;讀《全唐文》札記一則[J];文獻;1983年01期
3 金良年;;《全唐文》并非內(nèi)府所刻[J];讀書;1985年01期
4 王紹曾;;《全唐文》刻本[J];讀書;1985年09期
5 葉樹仁;讀《全唐文》札記[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6 林嘉立;;清編《全唐文》誤玄宗文為中宗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7 閻現(xiàn)章;《全唐文》的編纂動機及特色[J];北方論叢;1994年05期
8 嘉立;;清編《全唐文》違例三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9 葉樹仁;讀《全唐文》札記補(四)[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10 陳尚君;述《全唐文》成書經(jīng)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谷喬;唐代高僧塔銘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房av旭;卪zN士文校注[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2 董曉晴;《全唐文》人物別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霍新如;《全唐文》中唐人的興亡論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4 黨秋妮;《全唐文》(晚唐詔敕)考辨[D];西北大學;2008年
5 姚穎;《全唐文》用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羅妮;《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詔敕考辨[D];西北大學;2008年
7 張凈;唐代官員疾病與醫(yī)療探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788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77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