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古代文學論文 >

《廈門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07-07 22:01

  本文關鍵詞:李東陽文學理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廈門大學》 2009年

李東陽文學理論研究

馬亞芳  

【摘要】: 由于乏善可陳,明代文學及文學理論研究一直處于邊緣地帶,這也影響到對其時文學理論的發(fā)掘與研究。我們認為,明代文學固然無甚佳績,然其史學意義仍不容忽視。李東陽的文學理論是明代文學復古的先聲,對明代文學復古思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對“前后七子”有著直接影響。對李東陽文學理論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明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演變,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總體把握明代文學。 李東陽的文學理論研究一直為后人重視,但系統(tǒng)的研究著作不多。前后七子多以反對者的面目出現(xiàn),且論述多散見于各種著作中;明末錢謙益的《列朝詩集小傳·丙集·李少師東陽》,集中對李東陽的文學理論做出了專門論述,頗有見地。郭紹虞先生在其《中國文學批評歷史》中,對李東陽文學理論的得失作出了辨證的分析,影響巨大。八十年代以來,形成了以湖南學者為主要力量的李東陽研究群體,其中周寅斌和薛泉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從李東陽的生平經歷、文學理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來做史學研究,對李東陽的文學理論是作為其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而存在的,其中不乏細致中肯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周寅斌點校的《李東陽集》,是迄今較為權威的李東陽的文集,收錄其大部分詩文著作,為后人研究保存了寶貴的資料。薛泉的《李東陽研究——以政治心態(tài)、文學思想為核心》是一部系統(tǒng)的研究李東陽生平、文學思想的著述,資料翔實,考據嚴謹,并且文學思想為重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李東陽研究專著。廖可斌的《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對李東陽的文學理論也有所涉及,并對其理論價值和影響做出了論述。李東陽的文學理論有其獨立的理論和史學意義,由于還沒有對其文學理論做專門研究的著述,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其文學理論做深入的探究。 李東陽的文學理論主要集中在《麓堂詩話》中,收錄了其從十八歲到六十多歲的文學見解。因此,對李東陽文學理論的研究主要就是對《麓堂詩話》的研究。《麓堂詩話》對當時的文學理論發(fā)展和文學創(chuàng)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上承臺閣體,下啟前后七子,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206.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李東陽文學理論產生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9-12
  • 第二章 李東陽文學理論概述12-33
  • 第一節(jié) 復古文學觀12-16
  • 第二節(jié) 言情說16-19
  • 第三節(jié) 格調說19-28
  • 第四節(jié) 詩文有別說28-33
  • 第三章 李東陽文學理論的影響33-37
  • 第一節(jié) 李東陽與茶陵派33-34
  • 第二節(jié) 李東陽與前七子34-37
  • 結語37-38
  • 參考文獻38-39
  • 后記39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何懿;試論李東陽的“格調說”[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2 周寅賓;李東陽詩話對嚴羽詩話的繼承發(fā)揚[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熊志庭;李東陽詩論評述[J];求索;2004年12期

    4 楊海波;;李夢陽復古主義觀考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陳衛(wèi)華;李東陽“以聲論詩”說價值新探[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賴杜方;;更替與反復——小議幾次復古史風流變中的相互影響和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2 李迥;略論王世貞“晚年之定論”[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3 李清宇;明代中期文壇的“四變而六朝”——以黃省曾與李夢陽文學觀念之異同為中心[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4 王焱;陳中文;;道家文本四大意象中的自然主義美學蘊涵[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阮娟;;嚴羽“興趣說”之我見[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卞福英;;詩意盎然 韻味醇美 評許淵沖英譯《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7 謝中元;石了英;;《文心雕龍》詩學觀念下的《詩經》闡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王于飛;吳偉業(yè)早期艷體詩略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鄧新躍;前七子的詩學思想及其批評史意義[J];船山學刊;2005年02期

    10 蕭曉陽;;船山詩學的漢魏六朝祈向及其文化淵源[J];船山學刊;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韋慶遠;;試論李東陽[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司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沈文凡;排律文獻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景獻力;明清古詩選本個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與詩派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D];南開大學;2005年

    7 張永剛;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活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吳思增;陳子龍新詩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吳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10 錢偉;魯迅與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學[D];復旦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丹;《滄浪詩話》的語言觀[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亞芳;嚴羽詩體論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3 熊小月;李東陽詩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茂雯;陳子龍詩學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5 邵傳永;謝榛論[D];蘇州大學;2001年

    6 張愛波;論歸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陸銀湘;《詩經》“頌”詩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8 李桂芹;竟陵派的詩學觀[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謝旭;七子派文學理論與陽明心學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嵐嵐;夏完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章培恒;;李夢陽與晚明文學新思潮[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浩;;文學理論的莎士比亞化——再評喬納森·吉爾·哈里斯新作《莎士比亞與文學理論》[J];大家;2011年17期

    2 姚國松;卓霞;;文化批評入門之書:評《文化批評關鍵詞讀本》[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3 司馬周;陳雅娟;;《聯(lián)句錄》中李東陽交游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4 王育梅;;從文學作品到文本[J];華章;2011年16期

    5 張躍;;簡析西方文學理論發(fā)展歷程及形態(tài)轉向[J];海外英語;2011年07期

    6 張大為;;走向理論的深處——關于“元文論”的若干問題[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7 李小山;;從古文運動看李翱的文學理論[J];中州學刊;2011年05期

    8 姜輝;;淺論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指向[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9 陶徽希;;以“大文學觀”為指導的文學理論課程建設[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李雙芹;;論明代復古思潮對元雜劇批評的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謝明華;;“登高能賦”和“登高必賦”兩說與劉勰文學理論的傳承關系[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2 李龍;;文學理論的“問題性”:語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3 吳子林;;文學與政治的雙重迷失——“文革”時期文學理論及其反思[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驤;;文學理論能“告別”嗎?[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運動對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學理論的影響[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錢中文;;我國文學理論與美學審美現(xiàn)代性的發(fā)動——評梁啟超的“新民”、“美術人”思想[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7 杜吉剛;;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國現(xiàn)代性文論建構中的艾布拉姆斯問題[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8 ;后記[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9 盧佑誠;;關于古代文論研究的兩點看法[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齡;尚纓;;文學理論:在夕輝朝霞的交映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邢建昌;[N];文藝報;2008年

    2 陳誠;[N];人民日報;2009年

    3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童慶炳;[N];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張中;[N];文藝報;2010年

    5 蔣寅;[N];中華讀書報;2010年

    6 蔣述卓;[N];文藝報;2011年

    7 鄧寶劍;[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記者楊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邢建昌;[N];文藝報;2009年

    10 李茂民;[N];河北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于東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D];蘇州大學;2003年

    2 趙大軍;兒童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孫艷;對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質主義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吳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安佰鴻;理查德·羅蒂的文化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司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邦衛(wèi);媒介詩學導論[D];浙江大學;2005年

    8 張沈安;先秦文論范疇生成土壤和來源的考察[D];遼寧大學;2008年

    9 關峰;周作人文學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劉雄平;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馬亞芳;李東陽文學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閆聽;文學理論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韓克永;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文學理論思想初探[D];山東大學;2006年

    4 李竟;再論蘇州評彈的“表”[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粵;回到文學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學;2004年

    6 王琳;制度化的文學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炎萍;異質性[D];河南大學;2006年

    8 喬雪;文學與音樂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陳力;轉型理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舒坤堯;危機:文學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D];鄭州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李東陽文學理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6680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6680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f9c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