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quán)研究元雜劇_元雜劇發(fā)展歷程和特點_《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guān)鍵詞:元雜劇中的隱語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廣西師范大學》 2007年
元雜劇中的隱語研究
黃斌
【摘要】: 隱語在先秦時期被稱之為廋詞,后來朝娛樂文體方向漸漸發(fā)展成謎語,朝語用的方向漸發(fā)展成為市話、行話、黑話、切口等。檢索元代重要的戲曲文獻資料《錄鬼簿》及《錄鬼簿續(xù)編》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部文獻資料中多次論及元曲家熱衷且擅長隱語創(chuàng)作。這說明元曲家及元曲與隱語關(guān)系密切,可惜這些曲家的隱語集子皆已散佚,所以使之難以進行考索,無法吸引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難以成為學術(shù)熱點,因而隱語與元曲之間的具體聯(lián)系有待深入研究;谶@樣的研究現(xiàn)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力圖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元雜劇中隱語呈現(xiàn)的情況,大致勾勒出元雜劇與隱語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分析隱語在元雜劇中出現(xiàn)的形式,總結(jié)元雜劇中所運用的隱語的作用,分析二者之所以能夠緊密結(jié)合的社會外部原因與文學自身內(nèi)部原因。 廣義上的“元曲”包括散曲與劇曲,它們與隱語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最能集中反映元曲與隱語關(guān)系的是“一代之文學”──元雜劇。限于篇幅與學力的限制,本文僅選取了結(jié)合最為典型最具考察價值的元雜劇中的隱語進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分為四部分(章)。 第一章:主要鉤稽各種文獻材料,系統(tǒng)勾勒元代曲家與隱語創(chuàng)造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元曲與隱語的緊密聯(lián)系。與此同時,還進一步將“曲”的范圍具體限定為雜劇,舍棄散曲與南戲等戲曲形式,以方便后文集中討論。 第二章:主要結(jié)合隱語的發(fā)展源流,分析隱語在各朝各代的發(fā)展形式,并以之為坐標對照元雜劇中的隱語的形式,考察隱語在元雜劇中出現(xiàn)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歇后語、拆白道字、讖語、廋詞、詠物詩謎等等。 第三章:主要探討隱語在元雜劇中所起的主要作用。這些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表達思想,反映主題;塑造人物,刻畫形象;制造沖突,推動劇情;諷刺世情,揭示矛盾;、插科打諢,吸引觀眾;含蓄傳情,委婉達意。 第四章:主要分析隱語與元雜劇有如此緊密的關(guān)系。其主要原因包括:發(fā)展源流上的近親關(guān)系,雜劇藝術(shù)的綜合性,市民娛樂需求的刺激,社會世風的影響等等。 結(jié)語:主要對比隱語與元雜劇以及與明清小說結(jié)合時各自呈現(xiàn)什么樣的特點,然后收束全文。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集中力量探討了隱語作為一種娛樂文體與元雜劇結(jié)合而存在的諸多問題。特別在以下幾個問題用力較深:1、以《錄鬼簿》及《錄鬼簿續(xù)編》為文獻依據(jù)系統(tǒng)而具體的鉤稽元曲家、元雜劇、隱語三者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2隱語在元雜劇中運用的形式與作用;3、隱語與元雜劇緊密結(jié)合的內(nèi)外部原因。這些問題是前人已有襤褸之功,但尚未深入的。本文對這些問題的嘗試探究,雖然未有驚人之言,更不是不刊之論,但是還是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還是依據(jù)傳統(tǒng)的材料考據(jù)分析方法,較少引用外國新興的文藝思想。這使得本文在方法上顯得有些落后。但西方的方法在運用于古代文學研究的時候,是需要謹慎為之的,否則不僅容易造成“水土不服”,也容易導致“食外不化”。故而本文主要秉承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shù)方法構(gòu)思行文。 最后,本文通過分析論證得出以下結(jié)論:元曲家擅長且熱衷隱語創(chuàng)作,元雜劇中運用了多種形式的隱語,其所起之作用不可忽視,它們能緊密聯(lián)系有著社會世風的外因與文體相通的內(nèi)因。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7.37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文林;犯罪隱語語匯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莉莉;《元刊雜劇三十種》復音詞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艷;漢語隱語的理解機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陸錫興;拆字令到拆白道字[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03期
2 李琳;宋元明“瘋僧戲秦”故事流變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王洪濤;略論先秦隱語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J];天中學刊;2003年06期
4 歐陽光;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雜劇本事嬗變探微──從雜傳故事到通俗文學的個案考察[J];文學遺產(chǎn);2001年04期
5 康保成;酒令與元曲的傳播[J];文藝研究;2005年08期
6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成相雜辭”“隱書”說[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7 梅新林;中國戲劇晚熟原因新探[J];浙江師大學報;1995年02期
8 郗文倩;從游戲到頌贊——“漢賦源于隱語”說之文體考察[J];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平;敘述者、小說觀念與文言小說的文體特征[J];蒲松齡研究;2002年04期
2 鄭紅翠;淺談《聊齋志異》故事類型與大團圓結(jié)局方式[J];蒲松齡研究;2003年01期
3 姚穎;現(xiàn)實世界的回歸——析《聊齋》遇仙故事中的凡間男子[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4 李軍鋒,王恒展;簡論宋元話本小說對《剪燈新話》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5 熊剛;;論《綠衣》、《葛生》對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6 王春陽;;中國傳統(tǒng)吉禮的產(chǎn)生及其構(gòu)建動因抉微[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鐘翠紅;李建華;;論江總的散文創(chuàng)作[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8 崔志偉;;元明之際松江詩人“史詩”創(chuàng)作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9 張艷;;簡論元代女詩人鄭允端詩歌創(chuàng)作[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10 葉旦捷;論《聊齋志異》中的喜劇性小說[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張同鑄;;論“敘事性意境”及其建構(gòu)[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春青;;文學的與歷史的:對兩種敘事方式之關(guān)系的思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4 郝延霖;;論西域文學(代序)[A];西域文學論集[C];1997年
5 郝延霖;;論西域散曲家作品的喜劇色彩[A];西域文學論集[C];1997年
6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韻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7 鄂啟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賦、比、興探微[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8 崔茂新;;施惠為南戲《拜月亭》作者考論[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9 顧穎;;論漢畫像樂舞圖的悲劇精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李榮有;柯曙光;;漢畫中的鐘鼓樂懸綜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武波;元代法律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迪;清乾隆朝內(nèi)府書畫收藏[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輝;明清小說中尼僧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劉婧一;元代筆記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華東方;遺山詞研究三題[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龔瑩瑩;虞山派詩人馮班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金野;唐彥謙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靜;韓偓詩歌意象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敏;原始混沌孕育的“霧中之花”──《詩經(jīng)》隱語意象及比興手法的文化探源[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郝志倫;論隱語行話的通用化傳承[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劉景霞;;常規(guī)關(guān)系與話語含意理解[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程湘清;漢語發(fā)展規(guī)律初探[J];東岳論叢;1980年01期
5 袁瑛,張遠萍;淺談犯罪隱語特殊的交際功能[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6 王慧;江湖隱語的文化心理分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7 王希杰;黑話說略[J];漢語學習;1989年05期
8 陳克炯;;《左傳》復音詞初探[J];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4期
9 葉建明;當前娛樂場所隱語的特點[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 徐盛桓;成語的生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邵朝陽;澳門博彩語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2 任曉彤;元雜劇語氣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甄煒旎;《元刊雜劇三十種》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滿祥;澳門黑社會秘密語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莫倩儀;澳門博彩業(yè)用語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3 何忠東;《元刊雜劇三十種》的述補結(jié)構(gòu)[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4 鄧紅梅;唐宋筆記中的隱語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張家合;元刊雜劇疑問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帥;《元刊雜劇三十種》與《中原音韻》用韻之比較[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尚虹;《元刊古今雜劇三十種》助詞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8 董志光;《元刊雜劇三十種》助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艷平;漢魏六朝隱語文學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月婷;《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連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瓊;《盛明雜劇》復音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2 劉玉娥;《大唐新語》復音詞研究[D];廣州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燕永成;龍袞和他的《江南野史》[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2 劉斯翰;賦的溯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3 夢斌;;對《東窗詩》的一個理解[J];江漢學報;1962年10期
4 康保成;;戲曲起源與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J];戲劇藝術(shù);1989年01期
5 方孝岳;;關(guān)于“屈原”“天問”[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5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元雜劇通論》出版[J];中華戲曲;2008年01期
2 ;20世紀元雜劇研究的成就與不足[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06期
3 戴峰;;元雜劇本體特征論[J];戲曲研究;2005年02期
4 程蕓;;半個多世紀的學術(shù)情懷——記鄧紹基先生的元雜劇研究[J];戲曲研究;2006年03期
5 劉蔭柏;;20世紀元雜劇研究概說[J];戲曲研究;2001年02期
6 朱偉明;;傅惜華與20世紀元雜劇研究[J];戲曲研究;2008年01期
7 李靜;20世紀下半葉的元雜劇研究──20世紀元雜劇研究系列之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張筱梅;20世紀元雜劇研究的成就與不足──20世紀元雜劇研究系列之三[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魏一峰;;二十世紀元雜劇的文體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范麗敏;;結(jié)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元代“逐臣孤子”類雜劇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竇開虎;;20世紀水滸戲研究述評[A];水滸爭鳴(第十二輯)[C];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曉瑞;元雜劇中反面角色的設(shè)置[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良子;論元雜劇在昆劇中的保存[D];蘇州大學;2012年
3 國宇;元雜劇中的蒙古族文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4 王佳碩;元雜劇與日本能樂的藝術(shù)特征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馮陽陽;元雜劇風塵女子稱謂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6 詹妮;元雜劇中的鴇兒形象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7 梁瑩;元雜劇小人物形象研究[D];渤海大學;2012年
8 吳丹;元雜劇中的隱逸劇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年
9 馮愛霞;元雜劇中吏員形象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年
10 王鵬;元雜劇中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審美特色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元雜劇中的隱語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66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6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