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文體學“發(fā)展演變論”研究滯后的原因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古代文體學“發(fā)展演變論”研究滯后的原因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文體學 發(fā)展演變論 滯后原因
【摘要】:中國古代文體學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顯學。但是,關于中國古代文體發(fā)展演變及其規(guī)律(簡稱"發(fā)變論")的研究卻"一枝獨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極其匱乏"文體發(fā)展演變論"方面的話語資源;而且,傳統(tǒng)文體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妨礙"發(fā)變論"研究的不利因素。當今學人繼承多,創(chuàng)新少,學術慣性使現(xiàn)當代的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因襲了這個缺陷。"發(fā)變論"研究本身難度大,不易出成果,學者多避行。于是,"發(fā)變論"研究就成了一個老大難問題了。欲振起此項研究,學者們務須加強自覺意識、全體意識、理論意識及理論創(chuàng)新意識,超越尊古意識、實證意識和保守意識。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中國古代文體學 發(fā)展演變論 滯后原因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文體渾和與文體演進之關系研究”(16XZW012)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6.2
【正文快照】: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的文學研究被“外部研究”所籠罩。人們關注文學的題材、主題,人民性、革命性、階級性等成為通用的關鍵詞,而對文學的形式因素不是忽視,就是輕視。文體學研究也因此長期處于停滯或邊緣化狀態(tài),文體發(fā)展演變論研究更無從談起。近二、三十年來,中國古代文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黨圣元,陳志揚;讀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J];文學評論;2004年05期
2 吳承學,沙紅兵;中國古代文體學學科論綱[J];文學遺產(chǎn);2005年01期
3 呂肖奐;中國古代文體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與創(chuàng)作主體之間關系淺探[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郭英德;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J];學術研究;2005年01期
5 淮茗;文學史的尷尬與重寫——從《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一書談起[J];博覽群書;2005年02期
6 朱玲;;中國古代文體的萌芽和演進[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王長華;郗文倩;;中國古代文體的價值序列[J];文學遺產(chǎn);2007年02期
8 李小榮;;佛教與中國古代文體關系研究略談[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9 司春艷;;論中國古代文體的規(guī)定性及符號學特征[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羅宗強;;我國古代文體定名的若干問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童慶炳;;中國古代文體論述要[A];東方叢刊(1992年第4輯 總第4輯)[C];199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徐楠;古代文體和文學研究走向深入[N];中國文化報;2002年
2 朱迎平;為古代文體立學的嘗試[N];中華讀書報;2004年
3 李曉紅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后;一片為人注目的學術“新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郗文倩;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馬建智;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理論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5938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59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