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評話小說《清風閘》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20 10:10
揚州評話是以揚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tǒng)曲藝說書形式,《清風閘》是揚州評話代表性作品。它以揚州方言描繪了清代揚州獨特的市井故事和市井人物。本文以分類歸納、比較研究等方法對小說作多方面的考察與研究。引言部分,簡要梳理《清風閘》的研究現(xiàn)狀,說明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研究意義及方法。第一章,從清人的文獻記載中概括探討《清風閘》作者浦琳的生平經(jīng)歷,并梳理主要的版本流傳情況,同時解釋《清風閘》刻本的行文和語言頗多粗疏舛錯的現(xiàn)象。第二章,對《清風閘》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藝術(shù)進行考察。小說情節(jié)源于《三現(xiàn)身》,由浦琳加入生命體驗,并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shù)虛擬。對舊作的情節(jié)改動使小說呈現(xiàn)出人物性格復雜鮮明、情節(jié)邏輯合理通順以及市井情狀細致動人的優(yōu)勢,但同時原作懸疑效果消弭淡化,增添了明白曉暢之感。從聽眾的期待視野、說書的要求和作者的身份幾方面考察小說對舊作的改動和效果。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為綴段式雙線串聯(lián)。多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串聯(lián)而成全書,并通過公案線與市井線的縱橫交錯,鋪排一出出市井鬧劇。最后對小說的題材歸屬進行辨析,《清風閘》是公案市井小說,獨特之處便在于它糅雜公案市井,從《清風閘》到《皮五辣子》,表現(xiàn)出前者在市井小說史上...
【文章來源】:揚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清風閘》作者與版本
第一節(jié) 作者生平
第二節(jié) 版本梳理
第二章 《清風閘》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研究
第一節(jié) 框承《三現(xiàn)身》,再添“所歷境”
第二節(jié) 公案更合理,市井描摹真
一、公案情節(jié)豐富曉暢
(一) 情節(jié)豐富合理
(二) 淡懸疑增曉暢
二、市井情狀細致動人
第三節(jié) 說書者、聽眾對情節(jié)的制約
第四節(jié) 題材辨析——公案市井小說
第五節(jié) 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綴段式雙線串聯(lián)結(jié)構(gòu)
第三章 《清風閘》人物形象研究
第一節(jié) 文學典型的創(chuàng)造
一、皮五的形象觀照——從市井癩子到明理鄉(xiāng)紳
(一) 前期:無賴窮狠的游民
(二) 后期:行善明理的鄉(xiāng)紳
二、皮五的形象意義——底層人物的生存多棱鏡
(一) 知行統(tǒng)一的矛盾
(二) 向上求富的艱難
(三) 獨特的游民寫照
第二節(jié) 三位女性形象研究
一、強氏——時代悲劇的惡之花
(一) 心強:對人性情欲追求
(二) 勢強:對一切全權(quán)掌控
二、孝姑——溫良孝親的賢內(nèi)助
三、張媽媽——市儈善良的推波人
四、女性命運中的兩性倫理婚姻道德
(一) 律法綱常壓抑人性
(二) 夫權(quán)意識自私偏執(zhí)
(三) 傳統(tǒng)婚姻道德異變
第三節(jié) 小說中其他形象探析
一、軟弱膽怯的螟蛉子小繼
二、各掃門前雪的局外閑人
第四章 從《清風閘》看清初揚州城市文化
第一節(jié) 商業(yè)經(jīng)濟文化
第二節(jié) 市民風情文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略談評話小說《皮五辣子》故事在美國的傳播與接受[J]. 石松.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
[2]三現(xiàn)身故事之流變及其影響[J]. 林嵩. 明清小說研究. 2011(01)
[3]論揚州評話[J]. 董國炎. 揚州文化研究論叢. 2008(01)
[4]論揚州評話小說的民俗審美[J]. 董國炎. 燕趙學術(shù). 2008(01)
[5]論《清風閘》的演變及其意義[J]. 董國炎.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08(01)
[6]論市井小說的深化發(fā)展——從《清風閘》到《皮五辣子》[J]. 董國炎. 明清小說研究. 2006(03)
[7]亞細亞羊圈的異獸:古代揚州城市文化[J]. 余大慶. 都市文化研究. 2005(00)
[8]《清風閘》中揚州方言詞例釋[J]. 曹小云.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3)
[9]有聲有色的揚州評話[J]. 韋明鏵. 江蘇地方志. 1998(03)
[10]簡論《清風閘》[J]. 劉重一. 漳州師院學報. 1997(01)
博士論文
[1]敘事學視域中的《金瓶梅》[D]. 趙嘉鴻.云南大學 2015
[2]清代圖書市場研究[D]. 孫文杰.武漢大學 2010
[3]包公文學研究[D]. 李建明.揚州大學 2010
[4]包公文學及其傳播[D]. 李永平.陜西師范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揚州評話《皮五辣子》比喻研究[D]. 張紅玉.揚州大學 2018
[2]性別視野下明清小說中的偷情故事研究[D]. 曾娟娟.陜西理工學院 2015
[3]清代揚州通俗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D]. 付優(yōu).西南大學 2012
[4]《金瓶梅》妾婦形象研究[D]. 趙曉艷.北方民族大學 2012
[5]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的敘事模式研究[D]. 閆博.陜西理工學院 2012
[6]從評話《皮五辣子》看揚州傳統(tǒng)文化[D]. 劉琉.上海師范大學 2007
[7]近代小說中包公故事的嬗變[D]. 姜暢.河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598635
【文章來源】:揚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清風閘》作者與版本
第一節(jié) 作者生平
第二節(jié) 版本梳理
第二章 《清風閘》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研究
第一節(jié) 框承《三現(xiàn)身》,再添“所歷境”
第二節(jié) 公案更合理,市井描摹真
一、公案情節(jié)豐富曉暢
(一) 情節(jié)豐富合理
(二) 淡懸疑增曉暢
二、市井情狀細致動人
第三節(jié) 說書者、聽眾對情節(jié)的制約
第四節(jié) 題材辨析——公案市井小說
第五節(jié) 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綴段式雙線串聯(lián)結(jié)構(gòu)
第三章 《清風閘》人物形象研究
第一節(jié) 文學典型的創(chuàng)造
一、皮五的形象觀照——從市井癩子到明理鄉(xiāng)紳
(一) 前期:無賴窮狠的游民
(二) 后期:行善明理的鄉(xiāng)紳
二、皮五的形象意義——底層人物的生存多棱鏡
(一) 知行統(tǒng)一的矛盾
(二) 向上求富的艱難
(三) 獨特的游民寫照
第二節(jié) 三位女性形象研究
一、強氏——時代悲劇的惡之花
(一) 心強:對人性情欲追求
(二) 勢強:對一切全權(quán)掌控
二、孝姑——溫良孝親的賢內(nèi)助
三、張媽媽——市儈善良的推波人
四、女性命運中的兩性倫理婚姻道德
(一) 律法綱常壓抑人性
(二) 夫權(quán)意識自私偏執(zhí)
(三) 傳統(tǒng)婚姻道德異變
第三節(jié) 小說中其他形象探析
一、軟弱膽怯的螟蛉子小繼
二、各掃門前雪的局外閑人
第四章 從《清風閘》看清初揚州城市文化
第一節(jié) 商業(yè)經(jīng)濟文化
第二節(jié) 市民風情文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略談評話小說《皮五辣子》故事在美國的傳播與接受[J]. 石松.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
[2]三現(xiàn)身故事之流變及其影響[J]. 林嵩. 明清小說研究. 2011(01)
[3]論揚州評話[J]. 董國炎. 揚州文化研究論叢. 2008(01)
[4]論揚州評話小說的民俗審美[J]. 董國炎. 燕趙學術(shù). 2008(01)
[5]論《清風閘》的演變及其意義[J]. 董國炎.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08(01)
[6]論市井小說的深化發(fā)展——從《清風閘》到《皮五辣子》[J]. 董國炎. 明清小說研究. 2006(03)
[7]亞細亞羊圈的異獸:古代揚州城市文化[J]. 余大慶. 都市文化研究. 2005(00)
[8]《清風閘》中揚州方言詞例釋[J]. 曹小云.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3)
[9]有聲有色的揚州評話[J]. 韋明鏵. 江蘇地方志. 1998(03)
[10]簡論《清風閘》[J]. 劉重一. 漳州師院學報. 1997(01)
博士論文
[1]敘事學視域中的《金瓶梅》[D]. 趙嘉鴻.云南大學 2015
[2]清代圖書市場研究[D]. 孫文杰.武漢大學 2010
[3]包公文學研究[D]. 李建明.揚州大學 2010
[4]包公文學及其傳播[D]. 李永平.陜西師范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揚州評話《皮五辣子》比喻研究[D]. 張紅玉.揚州大學 2018
[2]性別視野下明清小說中的偷情故事研究[D]. 曾娟娟.陜西理工學院 2015
[3]清代揚州通俗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D]. 付優(yōu).西南大學 2012
[4]《金瓶梅》妾婦形象研究[D]. 趙曉艷.北方民族大學 2012
[5]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的敘事模式研究[D]. 閆博.陜西理工學院 2012
[6]從評話《皮五辣子》看揚州傳統(tǒng)文化[D]. 劉琉.上海師范大學 2007
[7]近代小說中包公故事的嬗變[D]. 姜暢.河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5986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359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