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鄉(xiāng)關費思量——1950年代歷史語境中的馬烽小說《韓梅梅》
發(fā)布時間:2021-05-19 19:59
<正>馬烽創(chuàng)作于1954年的短篇小說《韓梅梅》,是一部在建國之初頗有影響的作品。馬烽回憶道,這一作品"當時頗受讀者的好評"并"被選入中、小學課本"。1此外,它還曾被改編為鼓詞2、花鼓戲3等,流傳甚廣。這篇小說發(fā)表后,"曾在廣大青年群眾中引起熱烈的反應。它在動員高小畢業(yè)生參加農業(yè)勞動的工作上,發(fā)生了極大的良好的教育作用!n梅梅的形象感染了廣大的青年,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勞動的意義。"4周立波也曾記述道:"許多輕視體力勞動的高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看了‘韓梅梅’,感動得流淚,從而改變了自己的思想。"5在主流文藝界,《韓梅梅》被周揚評價為"用共產主義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在藝術上也是優(yōu)美的作品"6;在讀者中,"韓梅梅這個名字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度成為回鄉(xiāng)知青的偶像"7。韓梅梅這個人物在當時起到的感召和動員作用,實可謂不凡。
【文章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馬烽的難題:“偉大的‘犧牲’”
二、《韓梅梅》的成功與難題的克服
三、張偉的失敗與新的敘事困境
四、回鄉(xiāng)與進城之間:馬烽的鄉(xiāng)土本位立場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深入生活”的難題——以《徐光耀日記》為中心的考察[J]. 程凱.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0(02)
[2]“鐵鉤”與“豆腐”的辯證——對梁漱溟20世紀50年代思想張力的一個考察視角[J]. 潘家恩,張振,溫鐵軍. 開放時代. 2018(02)
[3]“進城”的難題與“顛倒式誤讀”——從《創(chuàng)業(yè)史》到《人生》[J]. 張高領. 文藝爭鳴. 2017(06)
[4]合作化小說“個人”故事的講述及其問題——以馬烽和《韓梅梅》為例[J]. 王再興.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6)
[5]從“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與中央領導人在農民糧食問題上的態(tài)度異同與變化[J]. 楊奎松. 開放時代. 2013(06)
[6]“80年代”文學:歷史對話的可能性——“路遙與‘80年代’文學的展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J]. 張書群. 文藝爭鳴. 2011(16)
[7]“作新民”的鄉(xiāng)土遭遇——以歷史及當代平民教育實踐為例[J]. 潘家恩,溫鐵軍.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 2011(03)
[8]馬烽、趙樹理比較論[J]. 段崇軒. 文學評論. 2004(05)
[9]“三封信”一課的教學[J]. 劉渡. 江蘇教育. 1957(01)
[10]談邵陽花鼓戲"韓梅梅"[J]. 徐沙. 戲劇報. 1956(03)
博士論文
[1]“接班人”問題與1960年代初的文學—文化想象[D]. 黃蕾.華東師范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身”與“心”如何安放?-“回鄉(xiāng)知識青年”文學敘事(1953-1966)研究[D]. 吳平一.重慶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196358
【文章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馬烽的難題:“偉大的‘犧牲’”
二、《韓梅梅》的成功與難題的克服
三、張偉的失敗與新的敘事困境
四、回鄉(xiāng)與進城之間:馬烽的鄉(xiāng)土本位立場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深入生活”的難題——以《徐光耀日記》為中心的考察[J]. 程凱.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0(02)
[2]“鐵鉤”與“豆腐”的辯證——對梁漱溟20世紀50年代思想張力的一個考察視角[J]. 潘家恩,張振,溫鐵軍. 開放時代. 2018(02)
[3]“進城”的難題與“顛倒式誤讀”——從《創(chuàng)業(yè)史》到《人生》[J]. 張高領. 文藝爭鳴. 2017(06)
[4]合作化小說“個人”故事的講述及其問題——以馬烽和《韓梅梅》為例[J]. 王再興.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6)
[5]從“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與中央領導人在農民糧食問題上的態(tài)度異同與變化[J]. 楊奎松. 開放時代. 2013(06)
[6]“80年代”文學:歷史對話的可能性——“路遙與‘80年代’文學的展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J]. 張書群. 文藝爭鳴. 2011(16)
[7]“作新民”的鄉(xiāng)土遭遇——以歷史及當代平民教育實踐為例[J]. 潘家恩,溫鐵軍.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 2011(03)
[8]馬烽、趙樹理比較論[J]. 段崇軒. 文學評論. 2004(05)
[9]“三封信”一課的教學[J]. 劉渡. 江蘇教育. 1957(01)
[10]談邵陽花鼓戲"韓梅梅"[J]. 徐沙. 戲劇報. 1956(03)
博士論文
[1]“接班人”問題與1960年代初的文學—文化想象[D]. 黃蕾.華東師范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身”與“心”如何安放?-“回鄉(xiāng)知識青年”文學敘事(1953-1966)研究[D]. 吳平一.重慶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196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319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