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龍馬文化精神內(nèi)涵探析
發(fā)布時間:2020-12-04 19:44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特質(zhì),這種精神特質(zhì)既是中華民族集體無意識不斷積淀的產(chǎn)物,又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斷建構和發(fā)展的結晶。由于馬與龍精神特質(zhì)的相似性,古代先民將馬提升到龍的圖騰崇拜高度,從而促成了文學中龍馬形象的合一。以先秦文學經(jīng)典《詩經(jīng)》為載體,通過對西周尊馬傳統(tǒng),以及《詩經(jīng)》馬類興象的表現(xiàn)手法和審美意蘊進行分析,探討古代龍馬文化、馬政文化的內(nèi)涵以及中國馬文化建構方式,認為"馬"在中國古代人與動物關系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建構意義,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傳統(tǒng)。
【文章來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04期 第93-99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研究緣起
二、西周尊馬與古代龍馬文化
三、馬類興象與馬政的崇禮文化意味
四、人馬“比德”的審美內(nèi)涵
五、真堪托死生:人馬關系的定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楚辭的龍馬精神論其與殷商文化之關系[J]. 王偉.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2]傳承龍文化 鑄就民族魂——中國的“龍文化”[J]. 本刊編輯部,林芳,曹春慧,周麗麗.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2(01)
[3]先秦詩歌馬意象的建構及定型——兼論其文學史意義[J]. 馬世年,馬婷婷.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4]馬社考——從對馬的崇拜到龍馬精神形成的發(fā)展歷程[J]. 馬瑞江. 古今農(nóng)業(yè). 2008(04)
[5]《詩經(jīng)》中馬之名目及其與周族關系的考察[J]. 趙宏艷. 固原師專學報. 2006(01)
[6]龍馬傳說與龍馬精神[J]. 吉成名. 文史雜志. 2002(05)
[7]中華民族的尚馬傳統(tǒng)與龍馬精神[J]. 徐佩瑛. 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2(01)
[8]《周易》馬龍原型與上古文學的相關意象[J]. 于雪棠.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1(05)
本文編號:2898146
【文章來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04期 第93-99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研究緣起
二、西周尊馬與古代龍馬文化
三、馬類興象與馬政的崇禮文化意味
四、人馬“比德”的審美內(nèi)涵
五、真堪托死生:人馬關系的定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楚辭的龍馬精神論其與殷商文化之關系[J]. 王偉.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2]傳承龍文化 鑄就民族魂——中國的“龍文化”[J]. 本刊編輯部,林芳,曹春慧,周麗麗.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2(01)
[3]先秦詩歌馬意象的建構及定型——兼論其文學史意義[J]. 馬世年,馬婷婷.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4]馬社考——從對馬的崇拜到龍馬精神形成的發(fā)展歷程[J]. 馬瑞江. 古今農(nóng)業(yè). 2008(04)
[5]《詩經(jīng)》中馬之名目及其與周族關系的考察[J]. 趙宏艷. 固原師專學報. 2006(01)
[6]龍馬傳說與龍馬精神[J]. 吉成名. 文史雜志. 2002(05)
[7]中華民族的尚馬傳統(tǒng)與龍馬精神[J]. 徐佩瑛. 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2(01)
[8]《周易》馬龍原型與上古文學的相關意象[J]. 于雪棠.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1(05)
本文編號:28981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89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