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歌中氣候知識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05 18:08
當前,隨著異常氣候如厄爾尼諾現(xiàn)象和極端氣候甚至氣候災害的頻現(xiàn),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日益關注。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而農業(y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國氣候學家對此也非常重視。研究歷史氣候對于如今的氣候變化亦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在這些研究中,人們對于采用歷史文獻的方法日臻完善,而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其利用價值也應更多地被發(fā)現(xiàn)。故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唐宋詩歌資料,通過綜合運用歷史學、氣候學、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來研究唐宋詩歌中的氣候知識。論文主要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唐宋詩歌中的梅雨及其氣候知識內涵。梅雨作為自古就存在的典型的氣候現(xiàn)象,唐宋時期的詩人亦對此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作。這讓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窺探唐宋時期的梅雨現(xiàn)象,也對我們深入了解古人對于梅雨的認知分析,特別是其關系到農業(yè)生產方面的內容有所裨益。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唐宋詩歌中的物候知識。首先論述了節(jié)氣與物候的聯(lián)系,二十四節(jié)氣是戰(zhàn)國時代根據當時黃河流域的物候現(xiàn)象確定下來的。節(jié)氣中的“清明”、“驚蟄”、“小滿”、“芒種”等都直接反映了這些物候現(xiàn)象,所以唐宋詩人對此多有所著墨。古人在農事活動時,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有關物候的詩,值得我們加以注意,其中田園詩人范成大就有很多此方面的詩作留下。草木抽青作為一種初春常見的物候現(xiàn)象在唐宋詩歌中亦多次出現(xiàn),對于如今的氣候預測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唐宋詩歌中的氣候變遷知識。首先介紹了一下唐宋時期氣候變遷的整體情況,然后列舉了一些詩文資料配以史料加以證明。整理了在詩中涉及較多的物候證據來證明唐宋時期的氣候變遷,包括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竹子、梅樹和柑橘等,并且在這其中要排除人為保護措施的影響。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唐宋詩歌中的氣候災害知識。氣候災害作為常見且危害較大的自然災害,理應受到我們的重視。而在唐宋詩歌中就含有大量直接或間接的氣候災害描寫,它們可以佐證甚至補充其他史料上的災害內容。亦可通過對唐代杜甫白居易和宋代梅堯臣災害詩的個案分析,比較他們的災害思想。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I207.22
【部分圖文】:
圖1研宄技術路線圖??3、可行性分析??(1)文獻積累??搜集《全唐詩》、《全宋詩》以及重要詩人的詩集等資料;到國圖、北圖、??圖、南圖以及各大高校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己購買了大量相關書籍;查??了相關的數(shù)據庫。??(2)技術條件??學院資料室的配備和相關老師的指導支持。??(三)本研宄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1)利用詩歌作為唐宋時期的歷史氣候信息的主要代用資料,擴展歷史氣??研宄的資料來源。??(2)對唐宋時期人們對歷史氣候的認識進行了系統(tǒng)歸納。??(3)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唐宋詩歌資料,通過綜合運用歷史學、氣??學、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宄方法,來研究唐宋詩歌中的氣候知識。??
第一節(jié)梅雨的現(xiàn)代氣候學知識??梅雨,是指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臺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見??圖2),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天陰有雨的氣候現(xiàn)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梅雨季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fā)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霉雨”。梅雨產生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qū)(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wěn)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wěn)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于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huán)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huán)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入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huán)流條件一??般包括:??1、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72000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I207.22
【部分圖文】:
圖1研宄技術路線圖??3、可行性分析??(1)文獻積累??搜集《全唐詩》、《全宋詩》以及重要詩人的詩集等資料;到國圖、北圖、??圖、南圖以及各大高校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己購買了大量相關書籍;查??了相關的數(shù)據庫。??(2)技術條件??學院資料室的配備和相關老師的指導支持。??(三)本研宄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1)利用詩歌作為唐宋時期的歷史氣候信息的主要代用資料,擴展歷史氣??研宄的資料來源。??(2)對唐宋時期人們對歷史氣候的認識進行了系統(tǒng)歸納。??(3)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唐宋詩歌資料,通過綜合運用歷史學、氣??學、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宄方法,來研究唐宋詩歌中的氣候知識。??
第一節(jié)梅雨的現(xiàn)代氣候學知識??梅雨,是指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臺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見??圖2),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天陰有雨的氣候現(xiàn)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梅雨季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fā)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霉雨”。梅雨產生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qū)(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wěn)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wěn)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于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huán)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huán)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入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huán)流條件一??般包括:??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爽;高俊芳;;從唐詩看揚州經濟繁榮的氣候環(huán)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年02期
2 馬亞玲;崔玉娟;方修琦;賈丹;袁存;;杜詩記載的唐代荊湘地區(qū)寒冬及其古氣候意義[J];古地理學報;2015年01期
3 訾威;杜正乾;;近四十年來《田家五行》研究綜述[J];農業(yè)考古;2014年06期
4 劉岳超;;宋元的荔枝種植與氣候變遷[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5 劉亞辰;王煥炯;戴君虎;李同昇;王紅麗;陶澤興;;物候學方法在歷史氣候變化重建中的應用[J];地理研究;2014年04期
6 王雪;;唐代農事詩研究綜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4年02期
7 劉炳濤;滿志敏;;中國歷史氣候研究述評[J];史學理論研究;2014年01期
8 許會娟;;唐代氣候變遷的研究簡述[J];蘭臺世界;2013年23期
9 曹瑞娟;;從宋詩看宋代生態(tài)環(huán)境[J];蘭臺世界;2013年09期
10 曾大興;;氣候(物候)的差異性與文學的地域性——以中國古典詩歌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閻嘉伊;《全唐詩》中的長安植物書寫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吳永紅;論唐代氣候的變化及其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宇飛;宋詩與宋代災害探研[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4 付為強;宋人應對氣候變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8720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87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