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美“華語語系”文學辨析——以《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為考察對象
【文章目錄】:
一、“華語語系”文學的定義和邊界
二、蕭紅和高行健———如何定義一位作家、一部作品?
三、“去中心”以后:“華語語系”文學走向何方?
四、余論:“華語語系”文學無法解答的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俊;;“華語語系文學”的生成、發(fā)展與批判——以史書美、王德威為中心[J];文藝研究;2015年1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稀方;;從后殖民理論到華語語系文學[J];北方論叢;2015年02期
2 王德威;;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與新加坡經(jīng)驗:十個關(guān)鍵詞[J];華文文學;2014年03期
3 湯擁華;;文學如何“在地”?——試論史書美“華語語系文學”的理念與實踐[J];揚子江評論;2014年02期
4 朱崇科;;再論華語語系(文學)話語[J];揚子江評論;2014年01期
5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J];揚子江評論;2014年01期
6 王德威;;文學地理與國族想象: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J];揚子江評論;2013年03期
7 黃維梁;;學科正名論:“華語語系文學”與“漢語新文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8 朱崇科;;華語語系的話語建構(gòu)及其問題[J];學術(shù)研究;2010年07期
9 李鳳亮;;“華語語系文學”的概念及其操作——王德威教授訪談錄[J];花城;2008年05期
10 王德威;;華語語系文學:邊界想像與越界建構(gòu)[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陽月姣;;“本土”如何“跨國”——當臺灣文學遇上華語語系[J];華文文學;2017年02期
2 劉俊;;“華語語系文學”的生成、發(fā)展與批判——以史書美、王德威為中心[J];文藝研究;2015年11期
3 段勁松;;《呼蘭河傳》的抒情方式[J];世界文學評論(高教版);2018年02期
4 曹詩悅;;淺談蕭紅《呼蘭河傳》的散文傾向[J];祖國;2018年01期
5 陶雋卿;;史書里沒有我[J];星星(上旬刊);2015年02期
6 王峰;;荒涼里的黃金時代——品讀蕭紅長篇小說《呼蘭河傳》[J];青年文學家;2015年17期
7 章海寧;;蕭紅《呼蘭河傳》部分版本書影一覽[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3年05期
8 佚名;;蒲松齡的地震“博客”[J];政府法制;2011年32期
9 趙德鴻;;蕭紅《呼蘭河傳》的詩性智慧[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10 吳聲雨;國旗 一部壯麗的史書[J];蘭臺世界;2004年10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巖;從寂寞登場到余音繞梁[D];黑龍江大學;2012年
2 王琦;《呼蘭河傳》的體式與敘事[D];吉林大學;2006年
3 劉愛軍;《呼蘭河傳》的空間敘事藝術(shù)[D];河北大學;2011年
4 金京姬;《呼蘭河傳》的朝(韓)語譯介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5 施琴;抒情小說體式的拓展和陌生化敘事——《呼蘭河傳》解讀[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溫賀;形與意的聚合[D];黑龍江大學;2012年
7 馬佩林;虛無與虛無的拯救[D];吉林大學;2005年
8 王欣;論蕭紅的家園意識[D];海南師范大學;2016年
9 張新璐;女性經(jīng)驗:寫于“家”“國”的邊緣[D];復旦大學;2013年
10 金睿;蕭紅鄉(xiāng)土小說的文化審美空間[D];延邊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483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84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