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詩經(jīng)》“比”之研究綜述(1900年至今)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I207.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堅;;論賦比興的敘事學意義[J];中國文學研究;2019年04期
2 袁忠岳;;賦比興之當代運用[J];中華詩詞;2016年11期
3 董孝一;;“賦比興”與“六書”——關(guān)于“詩性漢字”之再認識[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4 劉純澤;;以《關(guān)雎》為樣本的賦比興實證及規(guī)范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朱樺;“賦比興”與藝術(shù)審美的有機性[J];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04期
6 陳富權(quán);;賦比興源流淺探[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7 張志岳;賦比興本義說——兼論賦體的發(fā)展[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8 李桂奎;;“賦比興”寫人功能之抉發(fā)及其理論價值[J];社會科學;2018年07期
9 孫立群;馬青海;;淺論賦比興手法在河湟花兒民歌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4年32期
10 王亞昕;;由“興道諷誦”到“吟詠情性”——論鐘嶸詩學的賦比興新說[J];語文學刊;201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牟世金;;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從賦比興傳統(tǒng)看藝術(shù)構(gòu)思的民族特色[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一輯)[C];1979年
2 劉順利;;賦比興的話語過程分析[A];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 總第八輯)[C];1994年
3 顧明棟;張萬民;湯曉沙;;賦比興:詩歌創(chuàng)作的元理論[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二輯)——中國文論的古與今[C];2011年
4 吳相洲;;中國詩學體系元初代碼的破譯——讀劉懷榮教授《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5 胡輝;孫玉榮;;劉勰論風雅頌與賦比興[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二十五輯)[C];2013年
6 魯洪生;;民國時期的賦、比、興研究[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二十七輯)[C];2015年
7 章必功;;“六詩”探故[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8 張節(jié)末;;“比興”神話[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一輯)——中國文論的方與圓[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華杰 北京大學哲學系;賦比興:事關(guān)自然與科學的博物傳統(tǒ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全國政協(xié)常委 國家京劇院原院長 吳江;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不妨多些“賦比興”[N];人民政協(xié)報;2016年
3 楊亮;賦比興是民族藝術(shù)思維的基本方式[N];光明日報;2007年
4 魏紅;淺析《轉(zhuǎn)經(jīng)綸》的成功[N];山西日報;2008年
5 蔣偉文;散文詩需往“詩”的方向深入[N];文學報;2012年
6 崔新 石玉玲;十年磨劍今日試鋒[N];中國藝術(shù)報;2018年
7 本報記者 彭德倩;當文學與數(shù)學“相愛”[N];解放日報;2014年
8 齊效斌;“直尋”新解[N];光明日報;2005年
9 郭愛民 楓凌;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N];中華讀書報;2018年
10 高爽;重溫“用心創(chuàng)作”的常識[N];遼寧日報;201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鄧偉龍;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司家瑜;近百年《詩經(jīng)》“比”之研究綜述(1900年至今)[D];山西大學;2019年
2 王l瑪
本文編號:28017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80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