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未親參撰《文選》的“一個證據(jù)”說辯證——責《閑情賦》與錄《神女》諸
【摘要】:蕭統(tǒng)編纂《文選》的錄文"底線"是無"有傷風教",而于集陶淵明作品則強調"諷諫",即其責《閑情賦》而錄《神女》諸賦,采用的是不同之價值取向!段倪x》錄詩文的取向與其序文所說合,而這二者與《陶淵明集序》間存在的差異同,故考察本研究的相關問題,需合觀這三者。劉孝綽有"子淵淫靡,若女工之蠹;子云侈靡,異詩人之則"說,《文選》則錄這兩家之賦,即例以劉孝綽為《文選》實際編者說,更是"自相矛盾"。清水先生的"這是太子未親自參加實際撰錄的一個證據(jù)"說,實際上乃緣其一再之疏忽所致,不能成立。
- 一、關于清水先生“一個證據(jù)”說與相關批評者之論
- 二、清水先生的“一個證據(jù)”說乃緣疏忽所致
- (一)未能注意到劉孝綽之“矛盾”與昭明太子同
- (二)未能注意到《陶淵明集序》與《文選序》之“矛盾”亦如此
- 結語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剛;從《文選》選賦看蕭統(tǒng)的賦文學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郭殿忱,陳勁松;論《文選》之序體[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陳延嘉,吳曉峰;錢氏《文選》學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4 陳延嘉;劉雁;;錢鍾書《文選》研究之內容特點——《文選》錢氏學研究之三[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7期
5 唐普;;《文選》賦篇來源問題考辨[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顧農;左思《三都賦》及其序注綜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力之;《文選》研究四題[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力之;;《文選》成書時間各家說辨析——《文選》成書時間研究之一[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力之;;綜論《文選》非倉促成書——兼與《藝文類聚》(前十卷)比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馮莉;;論《文選》選賦義例二則[J];齊魯學刊;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林大志;四蕭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2 王書才;明清文選學述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劉強;《世說》學引論[D];復旦大學;2004年
4 郭寶軍;宋代文選學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5 馮莉;《文選》賦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6 王翠紅;古鈔《文選集注》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7 趙蕾;朝鮮正德四年本五臣注《文選》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奕璇;《文選·賦》樂器描寫及其文學表現(xiàn)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1年
2 張燕燕;五臣注《文選》注釋特點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1年
3 鐘其鵬;《文選·賦》“物色”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小虎;南朝文人樂府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崔軍紅;邊緣化的江淹——論“江郎才盡”及其文學史意義[D];鄭州大學;2000年
6 李丹;《文選·賦》李善注與《廣韻》反切比較[D];蘭州大學;2008年
7 胡健美;漢代班氏家族辭賦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劉潔;蕭統(tǒng)《文選》與“文選”學的價值定位[D];西北大學;2009年
9 艾紅紅;《文選》書信體作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彭婷婷;論蕭統(tǒng)文學理論與其文學實踐的相諧與相異[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立群;超越舊“成說” 開拓新領域——關于《文選》研究的斷想[J];文學遺產;2005年02期
2 楊明;;《文選》研究的新貢獻——讀顧農《文選論叢》[J];博覽群書;2008年10期
3 汪超;;試論兩宋《文選》刊印盛況及其原因[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03期
4 汪超;;論《文選》對兩宋總集編纂的影響[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劉群棟;;《文選》五臣注價值新探[J];中州學刊;2009年04期
6 付瓊;;宋人對《文選》文學標準的發(fā)難及其影響[J];學術論壇;2009年07期
7 劉群棟;;當前《文選》研究中的四大熱點問題[J];求索;2010年04期
8 趙俊玲;;楊慎《文選》學成就芻議[J];許昌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9 陳增杰;;《文選》注標引小議[J];辭書研究;1983年06期
10 江慶柏;關于宋代的幾種《文選》刻本[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丁紅旗;;論隋時《文選》學中心在江南的形成及其北移[A];第二屆江南文化論壇——江南都市與中國文學[C];2013年
2 徐華;;《文選序》與《文選》差異問題的再審視[A];歷史文獻研究(總第31輯)[C];2012年
3 施榆生;;李善對《文選》修辭表達的闡釋[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4 吳根平;;《文選》李善注引《方言》考辨(四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梁奕華;;小論《文華秀麗集》中的游覽詩——通過與《文選》進行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李大明;;《文選》編詩“以時代相次”考辨[A];高校編輯出版工作論集[C];1999年
7 李唯中;;《文學選讀》修訂謅議[A];對外貿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二期)[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新華文摘雜志社 李朱邋中宣部黨建雜志社 楊松青;領導干部學習的好幫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2 趙俊玲;填補《文選》學研究空白[N];中國文化報;2008年
3 邱大軍;深入學習宣傳《文選》切實改進加強各項工作[N];海南日報;2006年
4 顧農;隋煬帝與《文選》學[N];中華讀書報;2013年
5 劉西昆;省公安廳學《文選》深層推進[N];甘肅法制報;2006年
6 通訊員 張曉蘭 記者 周俊鳳;自治區(qū)《江澤民文選》宣講活動在喀引起強烈反響[N];喀什日報(漢);2006年
7 ;關于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深入學習《江澤民文選》的意見[N];菏澤日報;2006年
8 閆志民;真學 常學 深學[N];人民日報;2006年
9 演講人 劉躍進;走近經典的途徑[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10 佘柯;密切聯(lián)系實際 努力學懂弄通[N];人民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郝P仔;明代《文選》學研究[D];北京大學;2012年
2 馮淑靜;《文選》詮釋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馮莉;《文選》賦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4 趙俊玲;《昭明文選》評點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郭蓉;《文選》李善注征引式訓詁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黃方方;顏師古、李善于《漢書》、《文選》相同作品注釋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7 葉黛瑩;從閱讀到創(chuàng)作的詩學歷程[D];武漢大學;2011年
8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9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小霞;《文選》奏議類文體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2 劉高尚;《文選》李善注引經部佚書考[D];鄭州大學;2015年
3 趙亦雅;《文心雕龍》與《文選》詩歌思想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4 李秀;韓愈詩歌對《文選》的接受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5年
5 臧魯敏;《文選》論體文研究[D];華僑大學;2015年
6 熊小敏;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研究[D];華僑大學;2015年
7 汪超;《文選》在兩宋之流布與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侯冬梅;胡刻本《文選》李善注注例應用情況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9 熊鑫;吐魯番出土《文選》殘卷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3年
10 張燕燕;五臣注《文選》注釋特點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27770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77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