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接受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5 21:00
【摘要】:《山海經(jīng)》是記載中國古代神話的重要文獻,全書的主要知識內(nèi)容于戰(zhàn)國時期便已成型,其中包含著先秦初民關(guān)于世界起源、天文歷法、自然氣象、文化發(fā)明、歷史世系等方面的認識。然而此書的內(nèi)容性質(zhì)又在歷史上存在著多種迥然不同的判斷,或以之為數(shù)術(shù)、或以之為地理、或以之為古史、或以之為小說,不一而足。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而是其中神話知識的接受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知識背景或思想意圖,對此書的內(nèi)容作出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闡釋。但也正是在這關(guān)于《山海經(jīng)》的漫長爭議中,可以解讀出古代神話在整個中國知識史中的不同位置及演變軌跡。本文首先在厘清神話概念的前提下,對《山海經(jīng)》神話的本來面目及其背后的知識體系進行了詳細梳理,并借鑒《天問》、《子彈庫帛書》、《勒俄特依》等資料,對神話由口頭傳統(tǒng)轉(zhuǎn)向書面?zhèn)鹘y(tǒng)的歷史轉(zhuǎn)變進行了大膽還原。其次,本文通過《山海經(jīng)》與鄒衍學派思想、《逸周書·王會》、《呂氏春秋》、《淮南子》等作品之間的比較,對西漢劉歆校訂《山海經(jīng)》前此書的傳承與接受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類與介紹;在將《山海經(jīng)》接受史上溯至戰(zhàn)國時代的同時,又創(chuàng)新性地將此書的接受軌跡劃分為“天人相通的神圣世界”、“日常生活的客觀世界”、“鮮為人知的外部世界”這三種路徑。由此,將讖緯符應、漢魏辭賦、《水經(jīng)注》、《博物志》、郭璞《山海經(jīng)注》、唐宋官修類書等作品都納入相應的接受軌跡,并對《山海經(jīng)》在各個時代知識體系中逐漸邊緣化的不同軌跡予以了分析。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在文人士大夫的視角之外,發(fā)現(xiàn)了以明清日用類書、圖像出版物以及通俗小說為代表的平民接受視角。這些明清市民階層所催生的文化消費品既使得《山海經(jīng)》知識煥發(fā)新生,又使得原本的神話知識改頭換面為“海外贏蟲”“山海異物”,漸漸成為“虛構(gòu)的”、“怪異的”小說?v觀《山海經(jīng)》接受史,它所勾勒的其實就是先秦神話在整個中國知識史中發(fā)展演變的過程。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7
本文編號:2757004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巴莫曲布嫫;口頭傳統(tǒng)與書寫傳統(tǒng)[J];讀書;2003年10期
2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1956年01期
3 胡遠鵬;縱觀海內(nèi)外《山海經(jīng)》研究五十年[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3年S1期
4 張步天;;古代《山海經(jīng)》研究史略[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8年01期
5 張步天;;《山海經(jīng)》古籍版本考察——兼論《山海經(jīng)》非全經(jīng)注本[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3年03期
6 陳橋驛;;《水經(jīng)注文獻錄》序[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7 梅爾清;劉宗靈;鞠北平;;印刷的世界:書籍、出版文化和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J];史林;2008年04期
8 葉舒憲;《山海經(jīng)》神話政治地理觀[J];民族藝術(shù);1999年03期
9 馬昌儀;《山經(jīng)》古圖的山神與祠禮[J];民族藝術(shù);2001年04期
10 劉宗迪;《山海經(jīng)·海外經(jīng)》與上古歷法制度[J];民族藝術(shù);2002年02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捷;《五臧山經(jīng)》神靈體系的構(gòu)成與信仰記憶的博弈[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7570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75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