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祿《尚書》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2 17:01
【摘要】:劉逢祿作為清代常州學派的代表人物,近年來受到了廣泛關注,關于他的人物生平、思潮背景、思想觀念、家學淵源、常州學派、今文經(jīng)學、后世影響、詩詞文等作品以及其他相關整理與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但劉氏的《書》學領域卻極少有人涉足,其《尚書今古文集解》和《書序述聞》也暫無專門研究。無論是從清代《尚書》學研究資料整理與成果發(fā)現(xiàn)的宏觀出發(fā),還是從理清劉逢祿《書》學思想及經(jīng)學體系考慮,劉氏的《尚書》著述皆具有不少可供發(fā)掘的精神財富,而其《尚書》學研究不失為一個可行性較高的切入點。筆者重視在歷史情境中理解劉逢祿的學說,故而,研究的態(tài)度不在批判而在解釋,希望能借此一窺劉逢祿《書》學思想的面貌,并理清其發(fā)展線索。文章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劉逢祿生平與學術概述。首先,在充分了解劉逢祿生平行跡和學問著述的基礎上,探析劉逢祿的學術造詣與其家學師承間的密切關系,比如:熏染于西營劉氏家風及莊氏家學、繼承自清中葉前之學術、獲益于師承友朋之學等。其次,通過對劉逢祿所著《尚書今古文集解》《書序述聞》的版本查考,將附有《?庇洝返摹独m(xù)修四庫全書》本作為底本進行梳理和研究,由此搭建從劉逢祿《尚書》學的文獻研究過渡到思想研究的橋梁,以助于對《尚書今古文集解》《書序述聞》的進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劉逢祿《尚書》著述引書考論。《尚書今古文集解》多援引王鳴盛、段玉裁、莊述祖、孫星衍、王引之、江聲、蔡沈、莊存與等前賢時彥之說以達己意。從引書內(nèi)容可見劉逢祿引書的主要特征:首先,在引書的重點書目層面,大量征引王、段、孫、莊清四家之《書》說;其次,在引書方式上,采用直引、節(jié)引、簡括有機統(tǒng)一的模式;其三,在引書態(tài)度上,主張“集眾思”以“揚己說”。此外,還可從中窺見劉逢祿治《書》的學術傾向:繼承家學,述舅父遺說;兼收并蓄,采漢宋今古。這反映出劉氏在清代今文經(jīng)學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第三部分,劉逢祿治《書》之經(jīng)學觀念。首先,劉氏在《自序》中表明了自己闡釋《尚書》的方法,比如正文字、征古義、祛門戶等等,從中可以管窺到:回向西漢之“古”、通經(jīng)致用為“是”的經(jīng)學觀念,概括而言即稽“古”求“是”之法。其次,劉氏由“《詩》《書》《春秋》歸一”的解經(jīng)宗旨,推演出《尚書》的“三科”之“變”,即以《甘誓》《五子之歌》《胤征》為“《夏書》之變”;以《西伯戡黎》《微子》為“《商書》之變”;以《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為“《周書》之變”。本文以“《夏書》之變”為例,詳細闡述其“變《書》說”,這是劉氏今文經(jīng)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其三,劉逢祿在《書序》上用力深而著墨多,凸顯了《書序》“嫭諸微言,以示后世”的重要價值。他認為《書序》是孔子在《周史》基礎上所定,存有值得闡揚的“微言大義”;主張《史記》襲于《書序》;且具有“《書序》存,則《百篇》不亡”,即地位等同于本經(jīng)等重要價值。他將作者最終歸于孔子,將著成年歲歸于《史記》之前,其目的在于提高《書序》的地位,將“尊序”“存序”推向極致,以充分發(fā)揮《書序》的作用,進而建構(gòu)《書》學的理論體系,努力樹立起經(jīng)典的權威,以服務于時代(儒學、常州今文經(jīng)學)的需要。第四部分,劉逢祿治《書》之文體學意義。在千古不易的“文源五經(jīng)”說的影響下,劉逢祿結(jié)合劉勰“文筆之辨”的觀念,提出“文源《詩》《書》說”。他在《八代文苑敘錄》中分析了文體源流與《尚書》之間的關系,羅列了十三種“不用韻之文”,其中九種直言、四種婉言與《尚書》的淵源。論述中涉及“文質(zhì)之爭”這一經(jīng)典而重要的論題,他主張以“質(zhì)”矯“文”的文質(zhì)中和之道。這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和重要的社會價值,體現(xiàn)了經(jīng)學與文學間互滲融通的學術價值取向,是一種帶有時代特征的經(jīng)說。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I209
【圖文】:
圖 1.1 劉逢祿《書》學著作版本示例經(jīng)查證,石印本無《自序》,鈔本無《書序述聞》,除《續(xù)修四庫》本以外,皆無?庇洝F渌麅(nèi)容上的區(qū)別大多為異體字等,無較大差異。由于鈔本上八次(第 1、5、105、193、261、373、482、483 頁)出現(xiàn)“虛受堂勘書印”、“長沙王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I209
【圖文】:
圖 1.1 劉逢祿《書》學著作版本示例經(jīng)查證,石印本無《自序》,鈔本無《書序述聞》,除《續(xù)修四庫》本以外,皆無?庇洝F渌麅(nèi)容上的區(qū)別大多為異體字等,無較大差異。由于鈔本上八次(第 1、5、105、193、261、373、482、483 頁)出現(xiàn)“虛受堂勘書印”、“長沙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翔宇;;劉逢祿古韻學述略[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05期
2 唐赤蓉;劉逢祿沒有否定王魯說[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05期
3 孫娟;;劉逢祿“《夏書》之變”研究[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8年03期
4 孫娟;;劉逢祿經(jīng)學研究綜述[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8年04期
5 鄭任釗;;清代公羊?qū)W的奠基人——劉逢祿[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孫娟;;劉逢祿家學淵源論[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06期
7 陳鵬鳴;劉逢祿生年及著作略考[J];史學史研究;1996年01期
8 黃開國;;小論劉逢祿《公羊》學的代表作[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年05期
9 孫娟;;劉逢祿《尚書》文體觀管窺[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1期
10 錢t敝
本文編號:27522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75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