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宋退居士大夫的日常化寫作——以蘇轍晚年詩歌為中心
本文選題:蘇轍 + 晚年。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蘇轍晚年詩歌向來少有學者予以關注,然而通過對其作品的細致研讀,我們卻發(fā)現其呈現出一些迥然不同的特質。通過在詩題中標注日期,蘇轍賦予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以一種嚴肅的意味;而詩歌中對于天氣的關注,卻揭示出他晚年依賴于田產收入的現實處境;詩歌中對于家庭事件的記述,尤其是房屋的建造過程的詳盡描述,以及詩歌唱酬的對象主要限于家庭成員,則表明在政治禁錮的處境中,家庭生活成為了蘇轍晚年詩歌的核心要素。除此之外,蘇轍晚年還表現出對于園藝的濃厚興趣,而在精神生活方面,他最終放棄道教信仰,轉而投入禪宗修行,更折射出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重大轉變。通過這些分析,本文試圖說明,正是蘇轍晚年作為退居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在文學寫作方面呈現出日;奶卣,而這對于南宋陸游等詩人的晚年詩歌寫作可能產生了某種重要的影響。
[Abstract]:Few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Su Zhe's poems in his late years, but through careful study of his works, we find that they show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y marking the date in the poem title, Su Zhe gives a serious meaning to his later life, while the attention to the weather in the poem reveals the real situation in which he depends on the income of the field in his later years, and the narrative of family events in the poem. In particular,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building process and the fact that the object of poetry is mainly confined to family members shows that in the situation of political imprisonment, family life has become the core element of Su Rut's poetry in his late years. In addition, in his later years, Su Shu also showed a strong interest in gardening. In his spiritual life, he finally abandoned the Taoist faith and switched to Zen practice, which reflected his great change in religious belief. Through these analyse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at it is the life style of Su Ruo's late years as a retired scholar and bureaucrat that determines his daily characteristics in literary writing. This may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oetry writing of poets such as Lu yo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浙江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南宋落第士人與地方社會——以兩浙路為中心”(12JDNS03YB)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
【分類號】:I207.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衛(wèi)峰;;末未詩歌印象[J];理論與當代;2006年01期
2 阮文生;;阮文生詩歌作品選登[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年11期
3 路云;;楊聞韶詩歌生命的涌現現象[J];云夢學刊;2011年06期
4 ;獲獎詩歌作品展專頁[J];寫作;1994年09期
5 雪城白鳥;;歌與你聽——“吞世代”詩歌作品聯(lián)展(四)[J];東西南北(大學生);2005年01期
6 雪城白鳥;;歌與你聽——“吞世代”詩歌作品聯(lián)展(八)[J];東西南北(大學生);2005年04期
7 雪城白鳥;;歌與你聽“吞世代”詩歌作品聯(lián)展(十五)[J];東西南北(大學生);2006年01期
8 楊志學;;論詩歌傳播的特質[J];延安文學;2006年02期
9 劉長鋒;;軍旅詩歌雜談[J];延安文學;2006年02期
10 阿翔;;國際詩壇[J];詩歌月刊;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中標;;阿毛:詞語疊加的高度——阿毛詩歌的當下意義[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北塔;;瞿秋白的詩歌生涯及特點[A];瞿秋白的歷史功績——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李犁;;擁抱樸素[A];李輕松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柯雷;梁建東;張曉紅;;當代中國的先鋒詩歌與詩人形象[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5 子川;;新世紀詩歌的遮蔽與去蔽[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4)[C];2011年
6 文紅霞;;釘進生活里的愛與傷——阿毛詩歌論[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霍俊明;;悖論修辭與減速寫作:李輕松詩歌論[A];李輕松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陳東云;;關于發(fā)展科普詩歌事業(yè)的淺思[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9 陸蕓;;詩歌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10 陳東云;;關于發(fā)展科普詩歌事業(yè)的淺思[A];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2010年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南市政”杯百字小說、詩歌大獎賽揭曉[N];文學報;2010年
2 杜浩 書評人;詩歌出版回曖:迎接詩歌閱讀的春天[N];中國圖書商報;2013年
3 陳超;2000年的詩歌?[N];文藝報;2001年
4 記者 趙彥紅;市作協(xié)舉行桑小燕詩歌作品研討會[N];長治日報;2007年
5 張昱;呼喚新世紀詩歌復興的潮聲[N];中國文化報;2006年
6 梁笑梅;把詩歌的蝴蝶釘在聽眾的耳朵上[N];文藝報;2006年
7 池墨;拍賣拯救不了詩歌[N];中國文化報;2007年
8 通訊員 朱祖香;“詩鄉(xiāng)顧村”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者逾千[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8年
9 武漢 湯禮春;“打工詩歌”也要與時俱進[N];文藝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金瑩;“在校園里架起詩歌的橋梁”[N];文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孫植;岑參及其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建平;中國現代詩歌敘述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3 王小燕;中古詩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藝君;簡政珍的“放逐”詩學和詩歌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張文東;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星象意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3 張超男;唐代杭州詩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4 平娜;李白金陵情結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5 王釗;清代蒙古族詩人恭釗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年
6 薛曉瑋;李煜詩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7 劉金鳳;宋代詠寧夏詩歌研究[D];寧夏大學;2016年
8 張薇;杜牧詩歌中的人物評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6年
9 湯梅花;羅隱詩歌用典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10 蔡丹霞;明代王翰詩歌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9804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98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