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海合流的先鋒派:1930年代的章衣萍
本文選題:章衣萍 切入點:京海合流 出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章衣萍是一個有著明顯"海派"傾向的"京派"作家,在1930年代京海合流的過程中,也是一個迅速由京派蛻變成海派的典型作家。類似于經(jīng)典海派,對現(xiàn)代都市男女情愛的病態(tài)化描述,并且故意追求性愛的某種原始意味,是他最終迎合海派而"背叛"京派的標志。然而,章衣萍又是矛盾的。上海時期的章衣萍依然有著"北京"的情結,而上海的現(xiàn)實與復雜的時局也時時對之形成沖擊,加上獨有的天性,形成了他頗有意味的海派風格。他遠離經(jīng)世文章,卻又始終有著掩藏不住的憂郁與沉重,與海派文學的"瀟灑"究竟不同。"另類"的章衣萍在那個特殊時代背景的"可憐"與"驕傲",也足以引發(fā)我們對那個時代的回望與思考。
[Abstract]:Zhang Yiping is a "Beijing school" writer with an obvious tendency of "Shanghai school".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flu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the 1930s, Zhang Yiping was also a typical writer who quickly changed from Beijing school to Shanghai school. The morbid description of modern urban love for men and women, and the deliberate pursuit of some primitive meaning of sex, are the hallmarks of his ultimate appeal to the Shanghai school and his "betrayal" of the Beijing school. Zhang Yiping is also contradictory. Zhang Yiping in the Shanghai period still had the "Beijing" complex, and the reality and complex situation in Shanghai always impacted on it, coupled with its unique nature. Formed his meaningful style of the sea. He was far away from the classics, but always had the melancholy and the heaviness that could not be hidden. Zhang Yiping's "pity" and "prid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at special era are enough to trigger us to look back and think about that era.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學與純文學的關系研究”(10YJC751007)
【分類號】: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游友基;先鋒派散文管窺[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2 陳曉明;許明;靳大成;陳燕谷;;先鋒派與文明的解體[J];上海文學;1989年08期
3 于堅;;短篇·29——(海外先鋒派人物素描之一)[J];詩刊;1997年05期
4 張宇寧;李楓;;簡論“先鋒派”小說[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5 夏開豐;;歷史與先鋒派[J];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03期
6 王艷敏;;先鋒從語言開始——先鋒派詩歌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0期
7 張賀;;“張力”的尋求——先鋒派的意義[J];名作欣賞;2011年23期
8 張晶晶;;先鋒的痕跡——簡論“先鋒派”小說[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9 沈義貞;;《人間消息》與先鋒派的盈虛消息[J];文學自由談;1990年01期
10 董競成;演繹化傾向——“先鋒派”小說的缺陷[J];晉陽學刊;199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有亮;;先鋒派文學的價值重估及定位[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張斤夫;;文學“特區(qū)”與海派文學[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3)[C];2009年
3 黃樂琴;;魯迅論海派[A];魯迅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1991年
4 李楠;;四十年代海派都市文學的走向——由兩篇小說佚文說開去[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德南;新世紀的“先鋒派”[N];文藝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金瑩 張瀅瑩 何晶;作家使命與海派精神[N];文學報;2012年
3 記者 陳熙涵;海派文學為南方審美提供了坐標[N];文匯報;2010年
4 河西;“小資”取代了“先鋒”[N];文學報;2004年
5 韓浩月;“京派”“海派”再來一場文學之爭?[N];工人日報;2010年
6 ;20世紀30年代文學的京派與海派[N];文匯報;2003年
7 王琪森;懷舊的人文價值和歷史語境[N];文學報;2006年
8 鄧金明 上海大學文學院;海派文學中的“上海時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9 錢乃榮;重讀魯迅論海派[N];東方早報;2012年
10 記者 祝曉風;“海派作家”重要作品《補情天》被發(fā)現(xiàn)[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趙元蔚;海派文學與消費文化[D];吉林大學;2008年
2 孫琳;變異與重組:海派文學的歷史轉(zhuǎn)型研究(1927-1937)[D];南開大學;2013年
3 張艷梅;海派市民小說與現(xiàn)代倫理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莊曉敏;西方先鋒派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趙洋洋;1930-1940年代海派文學城市空間敘事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3 李鑫;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上海書寫[D];黑龍江大學;2015年
4 張璐;30年代海派作家對法國文化的接受[D];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
5 文艷霞;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海派作家的“唯美—頹廢”敘事[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李錚;“酒吧”與“弄堂”建構的“新海派”小說風情[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林紅英;社交舞與海派作家筆下的浮華都市[D];廈門大學;2009年
8 王麗麗;海派文學中女性形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9 任靜;海派女作家筆下的上海生活[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易小亮;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小說的“病”婦形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754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57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