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古代文學論文 >

《沈陽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10-28 16:16

  本文關鍵詞:先秦儒家《詩論》與兩漢詩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沈陽師范大學》 2007年

先秦儒家《詩論》與兩漢詩教

梁大偉  

【摘要】: 上博館藏楚竹書《孔子詩論》自公布以來,成為簡帛研究的焦點。它的問世,不僅關系到孔子詩學思想的研究,而且也關系到整個《詩經》學以及中國詩學傳統(tǒng)的研究。為解決《詩經》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分歧提供了強有力的文獻依據(jù)和研究空間,為《詩經》和中國詩學傳統(tǒng)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點,拓寬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領域,也為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予以更為深厚的根基和底蘊。 詩教在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貫穿著中國古代整個文學的發(fā)展歷程。詩教思想在我國上古時代就已經開始萌芽,《禮記·經解篇》將它提煉成一個重要的經學范疇,以“溫柔敦厚”為核心原則,以中庸的哲學思想為核心思想,講求委婉蘊藉,提倡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犯而不校。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對于維護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非常有利,因此“詩教”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重用。在早期詩樂舞共同體的孕育和西周禮樂文明的洗禮和豐富下,經歷了孔、孟、荀大師之創(chuàng)造,到漢代“四家詩”尤其是《毛詩》的努力和貢獻,使詩教從理論上得以真正的確立下來。而上博館藏楚竹書《孔子詩論》的出現(xiàn),補正了從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漢儒《詩》學的發(fā)展過程,向我們展示了早期的《詩》學風貌,使我們可以清晰地領略到《詩》學發(fā)展史上的這幾個重要階段的變異或繼承的脈絡,也理解了各家《詩》學見解之得失以及相互關系。 先秦至漢代詩教的發(fā)展對于后世詩教傳統(tǒng)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整個詩教體統(tǒng)奠定了基礎,之后魏晉、唐、宋、明、清都在此基礎上有所繼承,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了色彩斑斕的不同風貌。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7.22;K234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目錄6-7
  • 引言7-10
  • 一、上博館藏楚竹書《孔子詩論》基本情況介紹7
  • 二、將《詩論》復歸到先秦兩漢詩教傳統(tǒng)中論述的價值意義7-10
  • 第一章 詩教觀的概念闡釋10-13
  • 一、詩教觀的概念界定及其形成過程10-11
  • 二、詩教觀以詩作為言說方式的原因11-13
  • 第二章 上博館藏楚竹書《孔子詩論》的詩教觀13-27
  • 一、《孔子詩論》的作者和作年的界定13-14
  • 二、《孔子詩論》的詩教觀體系14-19
  • 三、《孔子詩論》詩教觀形成的原因19-27
  • 第三章 《孔子詩論》之后至兩漢詩教觀的傳承過程27-36
  • 一、孟子、荀子的詩教觀27-32
  • 二、漢代的詩教觀32-36
  • 結論36-38
  • 參考文獻38-42
  • 附錄一 《孔子詩論》簡文內容概說和關鍵簡文釋讀42-50
  • 附錄二 先秦兩漢說《詩》文獻對照表50-69
  • 后記69-70
  • 個人簡歷70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70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祁晶;高中經典詩歌教學探析[D];喀什師范學院;2012年

    2 王成奇;《福樂智慧》詩學思想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劉信芳;孔子《詩論》與新世紀的學術走向——《詩論》研究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劉毓慶;楚竹書《孔子詩論》與孔門后學的詩學傾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楊興華;儒家詩教與“禮樂”傳統(tǒng)[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張慧;孔子的詩樂教育理論新探[J];東岳論叢;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描摹藝術美探析[J];蒲松齡研究;2002年03期

    2 熊剛;;論《綠衣》、《葛生》對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3 劉信芳;孔子《詩論》與新世紀的學術走向——《詩論》研究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4 馬育良;儒門《詩》學中的“興”[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5 王國良;郭蕾;;歐陽修與北宋儒學復興運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王謀寅;;對中國成文法起源問題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俞香云;;鐘嶸“滋味”的美學內涵[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方章東;侯惠勤;;文化整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陸曉華;論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訓詁方法及特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10 何旺生;在“言志”與“摹仿”之間——兼與曹順慶先生商榷[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丹丹;《季庚子問於孔子》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宋利娜;先秦儒家農業(yè)觀探析[D];鄭州大學;2010年

    10 楊迎春;觀念、制度與春秋邦交模式變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承運;論蘇軾的藝術哲學─—以文學散文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2 華金余;;“垃圾”還是經典:也談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問題[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張蕊;唐代詩賦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文小宏;高中古代詩歌整體教學初探[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5 文燦輝;;《福樂智慧》與《論語》道德教育思想比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期

    6 韋柳鈺;;淺析課改后的高中詩歌鑒賞教學[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張玉瓊;;高中詩歌教學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J];廣東教育;2006年05期

    8 李攀;;唐代成人教育教材的發(fā)展歷程、特點及啟示——以儒家經典教材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9 朱中明;;《孔子詩論》的原創(chuàng)性詩學觀[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10 孫曉婭;;關于文學經典和選經典[J];世紀論評;1998年Z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余華瓊;傳統(tǒng)詩教的文化內涵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郁丹萍;《福樂智慧》與《論語》的主題比較[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李學勤;續(xù)釋“尋”字[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嘯龍;《何人斯》之本義與《孔子詩論》的評述[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劉冬穎;上博竹書《孔子詩論》與風雅正變[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02期

    3 傅道彬;《孔子詩論》與春秋時代的用詩風氣[J];文藝研究;2002年02期

    4 劉冬穎;上博竹書《孔子詩論》與《毛詩序》的再評價[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李開;論上博簡《孔子詩論》的人文精神[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6 廖群;“樂亡(毋)離情”:《孔子詩論》“歌言情”說[J];文藝研究;2002年02期

    7 侯敏,劉冬穎;上博竹書《孔子詩論》與“詩教”傳統(tǒng)[J];學術交流;2002年04期

    8 金前文;上博簡《孔子詩論》所見“禮”的內涵解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李開;上博楚竹簡《孔子詩論》詞語考釋[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01期

    10 呂紹綱,蔡先金;楚竹書《孔子詩論》“類序”辨析[J];東南文化;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麗梅;;上博楚簡《孔子詩論》與《子羔》篇性質小議[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2 李定文;;試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及其現(xiàn)代轉化[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劉芳;;先秦儒家的消費經濟思想[A];孔學研究(第十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溫克勤;;先秦儒家倫理精粹與中華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燕國材;;先秦儒家的學習理論[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6 李銳;;論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與21世紀新人[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何齊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牟穎;;首善之區(qū)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區(qū)文化建設與傳統(tǒng)文化[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9 許學仁;;出土文獻中先秦儒家德目考辨二則[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10 章立明;;試論先秦儒家政治倫理向現(xiàn)代經濟倫理轉換的可能性[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作璋;[N];光明日報;2002年

    2 李巖;[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藍有林;[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4 翁向紅 本文作者為中華書局市場部副主任;[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李晉悅;[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記者 曲志紅;[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7 本報記者 王林;[N];經濟觀察報;2007年

    8 沈致金(中華書局副總經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9 孫海悅;[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10 顧曉光、張潔;[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繼紅;“分”與倫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戰(zhàn)國楚簡儒家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4 王化平;簡帛文獻中的孔子言論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晁樂紅;中庸與中道[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7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辭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8 陳晨捷;論儒家思想對西漢社會風尚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9年

    9 武宇嫦;禮與俗的演繹[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剛;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的歷史嬗變及其現(xiàn)代價值[D];黑龍江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大偉;先秦儒家《詩論》與兩漢詩教[D];沈陽師范大學;2007年

    2 謝王彬;先秦儒家?guī)煹姥芯縖D];汕頭大學;2010年

    3 袁尚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現(xiàn)代啟示[D];暨南大學;2011年

    5 文之峰;巴別塔的建造[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6 康華茹;先秦儒家“內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設計及其理論困境[D];鄭州大學;2010年

    7 王曉飛;先秦儒家“仁愛”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9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運觀[D];蘇州大學;2010年

    10 蔣龍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述論[D];吉林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先秦儒家《詩論》與兩漢詩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67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567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37c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