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謝靈運思想與審美取向之異同
本文關(guān)鍵詞:鮑照、謝靈運思想與審美取向之異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師范大學》 2014年
鮑照、謝靈運思想與審美取向之異同
杜鳳琴
【摘要】:元嘉文學處在兩晉文學向南北朝文學轉(zhuǎn)關(guān)的重要時期,在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史上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而鮑照、謝靈運作為元嘉大家,其人及其作品更是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以來,對鮑照、謝靈運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然而把鮑照、謝靈運對比起來觀照則基本上停留在對兩人山水詩的比較上。因此,本文試圖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從兩人的身世經(jīng)歷、個性入手,以兩家的創(chuàng)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整體觀照其思想和審美取向的異同,以期加深對元嘉文學的研究與認知。 緒論回顧了前人對鮑照、謝靈運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從中借鑒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寫作思路和研究重點。 正文由四章組成: 第一章:結(jié)合鮑照、謝靈運的身世經(jīng)歷,分析兩人個性中孤傲、尚志不屈的相同點和狂傲、孤直的相異處,并由此進一步挖掘政治失意狀態(tài)下兩者人生價值和人格追求的異同。 第二章:鮑照、謝靈運都是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文學大家,而政治的得意與否和文學家特有的細膩·、敏感又與兩人的生命意識密切相關(guān),因而本章將以此為切入點,重點闡述兩人政治思想、生命意識與文學思想的異同。 第三章:鮑照、謝靈運作為元嘉文學的代表作家,兩人的主要成就均在于他們的詩歌。本章意圖通過分析鮑照、謝靈運詩體和詩歌題材選擇的異同,進一步著重把握鮑照、謝靈運樂府詩創(chuàng)作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兩人山水詩的異同。 第四章:從鮑照、謝靈運的賦與文出發(fā),細致分析兩人賦與文創(chuàng)作的相同點和相異處,把握其審美取向的異同。 結(jié)語收束全文,總結(jié)鮑照、謝靈運個性、思想的異同以及在個性、思想影響下的兩人文學創(chuàng)作和審美追求的異同,進一步確認鮑照、謝靈運思想的深厚及其作品的巨大魅力,深化鮑照、謝靈運對比研究的意義。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7.2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臧清;試論謝靈運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社會條件和審美心理[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5期
2 劉育霞;徐傳武;;道教對謝靈運及其詩文的影響[J];北方論叢;2010年06期
3 唐愛明;;謝靈運抒情小賦之意境創(chuàng)新論[J];船山學刊;2006年03期
4 劉啟云;謝靈運山水詩對傳統(tǒng)玄言詩創(chuàng)作的變革[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5 李生龍;論古代文學中的摹擬現(xiàn)象[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6 李生龍;“三不朽”人生價值觀對古代作家文學觀之影響[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戴建業(yè);;論謝靈運的情感結(jié)構(gòu)及其詩歌的形式結(jié)構(gòu)[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8 阮忠;謝靈運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與謝氏家族風習[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朱起予;繼踵前賢 開聲未來──鮑照的山水之作[J];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02期
10 李宗長;從鮑照樂府詩看其復雜矛盾的心態(tài)[J];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鵬;鮑照詩歌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正學,王建萍;《李寄》主題芻議——兼議六朝文學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徐克瑜;;《聊齋志異》與清初思想文化價值取向和審美思潮的關(guān)系[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3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4 曾曉梅;;七言詩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詩的新證據(j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5 鐘翠紅;李建華;;論江總的散文創(chuàng)作[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6 楊海帆;;宕昌的鳳鳥信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7 劉洪強;;“姜維之母”的疏漏——兼談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邏輯錯誤”的修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8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chǎn)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9 王明前;;三國兩晉財政體系演變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10 李欣韻;;仿古與生態(tài)園林之典范——成都“芙蓉古城”園林設(shè)計特色解讀[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宋國慶;;論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繼承性——與漢代北方民歌之比較[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汪祚民;;《古文辭類篹》圈點系統(tǒng)初探[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孫玉文;;以“惡”為例看詞的語法分析必須以音義結(jié)合為基礎(chǔ)[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5 劉瀏;;論晚唐詠史詩的煉事與煉意[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6 王建軍;;教育與政治:元朝國子監(jiān)創(chuàng)辦之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高慧斌;;試論南朝私學發(fā)展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張峰;;漢畫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榮有;柯曙光;;漢畫中的鐘鼓樂懸綜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董良敏;;“神人操蛇”漢畫像石考釋[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9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平安;探驪中國武術(shù)中“黃金分割”思想[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何輝;孫犁晚年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批評[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張建敏;《文賦》“應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祝孚;傳統(tǒng)魚紋圖案在現(xiàn)代設(shè)計中的應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10 張?zhí)杖?協(xié)議離婚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岳毅平;謝靈運與李白之悲劇[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葛曉音;;中古七言體式的轉(zhuǎn)型——兼論“雜古”歸入“七古”類的原因[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鮑淮龍;鮑照籍貫小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張鳴年,張云年;談鮑照身世及其作品的評價[J];滁州師專學報;2001年02期
5 顧農(nóng);;重讀鮑照《蕪城賦》[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04期
6 凌迅;;試論鮑照于齊梁之際的文學影響[J];東岳論叢;1984年03期
7 孫代文;柳宗元人格的特點與缺失[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8 丁福林;;潦倒坎坷的不幸文人——鮑照(下)[J];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06期
9 李向東;;鮑照賦與魏晉賦[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10 王輝斌;;鮑照:劉宋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鮑照山水詩兼與二謝山水詩比較論[J];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雪;;華中師范學院等六個高等院校討論山水詩問題[J];文學評論;1961年04期
2 張子敬;;論謝朓的人品及其山水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
3 古遠清;詩藝二題[J];咸寧學院學報;1982年02期
4 喻學才;孟郊山水詩的特色[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6期
5 張明非;略論謝靈運對于山水詩的貢獻[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6 馮國雙;精工之筆 詩畫相生——讀王維的《山居秋瞑》[J];語文學刊;1983年05期
7 侯書良;;漫談孔孚的山水詩歌藝術(shù)[J];山東文學;1984年04期
8 顏邦逸;;岑參早期山水詩的藝術(shù)特色[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6期
9 尹在勤;;《當代四川山水詩選》[J];詩刊;1986年05期
10 王力忱;令人陶醉 給人啟迪——讀畫家筆下的山水詩[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1987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家生;;朱熹詠閩山水詩的美感特征[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李芳民;;簡論杜甫的山水詩[A];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C];1993年
3 陳鏡清;陳凌;;浙東山水旅游與中國山水詩之形成和昌盛[A];徐霞客與越文化暨中國紹興旅游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吳翔明;;論李白山水詩在中國山水文學中的特殊地位[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陳道文;;二謝山水詩之時空比照[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6 孫勇先;;南朝詩歌的成就與貢獻[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韓寧平;;羊祜:儒玄兼修的政治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筱華;;天臺、雁蕩的另一種解讀——兼論徐霞客山水游記的文學性[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9 張滌云;;論李白三峽詩的美學特征[A];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10 金澤民;;六朝名士的山水情結(jié)[A];徐霞客在浙江·續(xù)二——徐霞客與越文化暨中國紹興旅游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胡曉華;[N];馬鞍山日報;2011年
2 邢宇皓;[N];光明日報;2005年
3 郭軍;[N];貴州政協(xié)報;2003年
4 高蔚 郭麗君;[N];文藝報;2010年
5 李振遠;[N];大連日報;2010年
6 王建平;[N];光明日報;2004年
7 張曉虹;[N];四川政協(xié)報;2003年
8 桑原;[N];長白山日報;2011年
9 雷濤;[N];文藝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張大鵬 本報通訊員 吳尚華;[N];安徽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宇皓;謝靈運山水詩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2 楊文榜;柳宗元及其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惠;荒野哲學與山水詩[D];蘇州大學;2008年
4 張潤平;元嘉三大家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5 唐春生;南朝宗王屬吏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6 王建國;東晉南遷士族與文學[D];復旦大學;2005年
7 顧建國;張九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蘭宇冬;物色觀形成之歷史過程及其文學實踐[D];復旦大學;2006年
9 吳冠文;謝靈運詩歌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10 徐曉力;從山水觀念到山水圖式[D];復旦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鑒生;山水詩興起成因的辨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琳;論六朝山水詩結(jié)構(gòu)的成因及嬗變[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鄭紅群;起視萬花開,一花一天地[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4 胡小林;論魏源山水詩的人格建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正海;魏晉自然觀與山水詩歌[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傅怡靜;宋代山水詩與山水畫關(guān)系論[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7 侯長生;朱熹山水詩的淵源與嬗變[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宋航;佛教與謝靈運的思想及其山水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楊小青;莊園經(jīng)濟下山水題材的變革[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宋瑞芳;吳越多才士 風流入中原[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本文關(guān)鍵詞:鮑照、謝靈運思想與審美取向之異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01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50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