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較文學視域論馮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觀
本文關鍵詞:從比較文學視域論馮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3年
從比較文學視域論馮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觀
殷曉慶
【摘要】:在詩歌中對大自然的描繪,是古往今來中西文學中的共同點之一,但是對于自然的揭示有著明顯的時代和地域差異。在古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中,中國山水詩中的自然是詩人逃避現(xiàn)實的一個世外桃源。中國新文學割斷傳統(tǒng)臍帶向西方學習,自我的覺醒是區(qū)別新舊文學、與世界性現(xiàn)代主義詩歌運動接軌的表現(xiàn)之一但在時代的現(xiàn)實問題中很大程度上被當作救世良藥。在中國新詩學習西方以建立新詩體系的歷程中,各派詩人不斷探索,其筆下的自然在自我生存探索方面卻止步于傳統(tǒng)。40年代,馮至《十四行集》對尋常的自然的描寫、對人類命運和生死的思考,填補了中國新文學所缺乏的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探索,實現(xiàn)了新詩與西方詩歌的接軌。 本文第一章主要工作:論述中國傳統(tǒng)文學對《十四行集》的影響。通過梳理自然在詩歌中的作用、自然在詩歌中的抒情作用的發(fā)展,以及杜甫山水詩,以論述《十四行集》中自然在抒情中的作用和獨特表現(xiàn)。同時,馮至《十四行集》對情、景、理的融合,從哲理的角度對古典詩歌的超越。 第二章著重論述馮至對德語文化的選擇性接受與馮至詩歌藝術的外來影響。歌德與里爾克對馮至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上,更重要的是啟發(fā)馮至對自然的認識以及在詩歌中對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探索,研究馮至在新詩探索方面不同于同時代詩人之處,進而思考馮至在自然與人生、生命和自我關系上的努力。 第三章主要分析《十四行集》對中西文化和詩藝的融合,通過上兩章節(jié)的分析鋪墊發(fā)現(xiàn),至此馮至的自然觀形成——馮至在自然的書寫中充滿著對人類命運、生死的現(xiàn)代性思考。 將《十四行集》置于比較文學范疇加以研究,通過結合當時詩壇背景對馮至個案的分析發(fā)現(xiàn),新詩的發(fā)展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中,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和美的繼承、外國優(yōu)秀文學養(yǎng)分的吸收,揭示以《十四行集》為代表的新詩對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繼承和新詩在世界性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運動中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207.2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藍棣之;論馮至詩的生命體驗[J];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08期
2 馮至;外來的養(yǎng)分[J];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02期
3 范勁;馮至與里爾克[J];外國文學評論;2000年02期
4 楊武能;馮至與德國文學[J];外國文學研究;1987年02期
5 陸耀東;馮至與里爾克[J];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03期
6 張寬;;試論馮至詩作的外來影響和民族傳統(tǒng)[J];文學評論;1984年04期
7 許霆;魯?shù)驴?;十四行體在中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03期
8 陶镕;;論馮至《十四行詩》[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01期
9 陳衛(wèi);;西方山水理念與馮至的《山水》、《十四行集》[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德強;;五四散文的話語方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鄭玲;90年代張恨水研究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3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4 王達敏;《狂人日記》與當前小說的超現(xiàn)實寫作[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5 黃書泉;論小說的影視改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6 趙芃;《道德經(jīng)》與生態(tài)美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7 邵毅;;女性身份的構建與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國20世紀文學翻譯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金大偉;;從抗爭絕望走向孤獨救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9 吳凡;;古典的悲天憫人與現(xiàn)代的人性解剖——白先勇與張愛玲悲劇藝術的審美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10 楊理治;張冉;;對“人”的堅守——淺析周作人的藝術追求[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鋼;;論蕭紅與遲子建的鄉(xiāng)土追憶[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2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陶德宗;;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巴蜀作家[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魏洪丘;;“獨語體”朦朧散文的獨特創(chuàng)造——略論何其芳的《畫夢錄》[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陶永莉;;《蜀山劍俠傳》研究史略述評[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章羅生;;新世紀如何“重寫文學史”——從《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2000》談起[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6)[C];2007年
8 何方;;綠原與外國文學[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W·顧彬;張寬;衛(wèi)東;;路的哲學——論馮至的十四行詩[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10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慧智;儒經(jīng)及其經(jīng)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石健;靳以綜論[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園園;論戴望舒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接受[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輝;孫犁晚年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批評[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汪洵;蕭紅小說的感傷品格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周麗雯;說海透珠——論吳興華的作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萍;用生命探尋文學的夜路[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偉;《語絲》的現(xiàn)代性追求[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茹輝;黃仲則紀游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孫倩;論中國幽默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演變[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馮至;外來的養(yǎng)分[J];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02期
2 解志熙;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決斷(上)——論馮至的創(chuàng)作與存在主義的關系[J];外國文學評論;1990年03期
3 解志熙;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決斷(下)——論馮至的創(chuàng)作與存在主義的關系[J];外國文學評論;1990年04期
4 楊憲益;試論歐洲十四行詩及波斯詩人莪默凱延的魯拜體與我國唐代詩歌的可能聯(lián)系[J];文藝研究;1983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玉嬌;;《十四行集》:一朵綻放在抗戰(zhàn)硝煙中的奇葩[J];語文學刊;2006年20期
2 張?zhí)抑?略論《十四行集》的兩個精神前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3 吳武洲;論馮至《十四行集》的哲學追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劉勇;《十四行集》版本小考[J];詩探索;2003年Z2期
5 袁甜;新時期《十四行集》研究發(fā)展論略[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首作帝;;論《十四行集》與《審美教育書簡》的融通[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7 許霆,魯?shù)驴?尋思 尋形 尋言——論馮至《十四行集》的追求[J];玉林師專學報;1994年01期
8 凡尼;簡論《十四行集》[J];廣西師院學報;1999年03期
9 程國君;;大化·空靈·圓形之美——《十四行集》的化轉意識、時間體驗與詩美建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10 萬春怡;;在路上——《十四行集》與克爾凱郭爾和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段從學;;論《十四行集》對個人真實性的探索——兼及與魯迅的比較[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段從學;;論《十四行集》對個人真實性的探索[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鄭敏;;屠岸的十四行詩[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羅小鳳;;“憤怒”的沉思者——對王夫剛詩歌的一種釋讀[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王夫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嚴紅梅;《十四行集》中的雙重話語[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韓永恒;馮至《十四行集》與道家文化[D];西南大學;2010年
3 梅瀟尹;生命的跋涉——馮至《十四行集》解讀[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唐祥勇;艱險的行程[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啟濤;存在與超越[D];云南民族大學;2013年
6 崔永利;論馮至對《十四行集》的修改[D];新疆大學;2011年
7 周晉陽;中西文化燭照下的生命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殷曉慶;從比較文學視域論馮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觀[D];山東大學;2013年
9 李佳芳;有意味的形式[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從比較文學視域論馮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28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0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