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應對中慈善組織公信力流失的形成機理及其對策——基于開放系統(tǒng)組織理論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1-08-15 03:38
公信力既是慈善組織生存發(fā)展的第一生產力,又是慈善組織參與應急管理的合法性保障。在疫情防控中,慈善組織的聲譽受損,社會信任嚴重下滑,影響其作用發(fā)揮,引發(fā)學術界與事務界的共同關注與反思;陂_放系統(tǒng)組織理論視角,對疫情應對中慈善組織公信力流失的形成機理進行剖析,認為慈善組織公信力獲取在于組織與規(guī)制環(huán)境、資源環(huán)境的信息交互,本質是一個行為輸出、信息轉化及形象生成的過程,其構成要素為社會規(guī)范、組織特征與公眾個體,而慈善組織公信力流失主要受到了社會情景機制、組織能力機制以及個體認知機制的影響。為此,慈善組織應不斷提高組織能力、完善信息公開、自覺接受監(jiān)督、加強社會互動,推動慈善組織的專業(yè)化、透明化、法治化與社會化,從而塑造慈善組織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疫情應對中慈善組織公信力,推動慈善組織依法有序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文章來源】:湖北社會科學.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慈善組織公信力形成的要素與過程
組織能力機制基于組織特征要素而形成,其內涵是指在疫情應對中慈善組織行動能力的不足,使得慈善組織社會救援的組織目標難以得到實現,導致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使命與宗旨產生質疑,形成了慈善組織的大量負面形象。在應急管理中,突發(fā)性公共事件的突發(fā)性與緊急性,使得慈善組織的社會救援行動必須及時有效開展。這對慈善組織的應急管理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戰(zhàn)。此次疫情傳播速度飛快,短時間內迅速蔓延至全國范圍。全國人民為了打贏這場阻擊戰(zhàn),紛紛對湖北地區(qū)進行物資援助。在疫情應對中,疫情防控指揮中心指定湖北省紅十字會、湖北省慈善總會、湖北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武漢市慈善總會、武漢市紅十字會接收物資捐贈,實現物資的統(tǒng)一調配。于是,大量資金和物資在短期內迅速匯集,對慈善組織的組織能力提出重大挑戰(zhàn)。當前,上述慈善組織的物資發(fā)放不及時、物資分配不合理、捐贈信息更新滯后以及對于關聯交易審查不嚴等情況引發(fā)公眾對慈善組織能力質疑,社會負面輿情不斷涌現。因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會公眾會通過組織能力機制,對慈善組織的組織特征進行評估,形成了對慈善組織參與疫情防控的基本認知。組織能力機制反映了慈善組織在疫情應對中能力供給的不足,從而引發(fā)社會對慈善組織的質疑。事實上,此次疫情事件不同于以往慈善組織的社會援助,對慈善組織應對能力與專業(y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此次疫情暴發(fā)于農歷新年期間,使得慈善組織在此次危機事件應對中的能夠調用的人力、物力有限,很大程度影響了慈善組織對社會救援物資的分配。其次,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社會救援不同其他自然災害中的社會援助。此次疫情的強傳染性特征,削弱了慈善組織既有組織資源調動能力的發(fā)揮,加劇了慈善組織社會救援行動開展的困難程度。最后,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對的專業(yè)能力成為限制慈善組織能力發(fā)揮的重要影響因素。自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慈善組織應對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組織能力建設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導致此次疫情應對中慈善組織相關的專業(yè)技能缺乏,影響慈善組織社會救援行動的展開。當前,慈善組織的組織能力供給難以滿足疫區(qū)現實需求的現狀,使得慈善組織作用難以有效發(fā)揮,公眾的社會救助情緒受挫,損害了慈善組織社會形象,從而導致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的否定與質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慈善組織的聲譽受損與重建研究[J]. 黨生翠. 中國行政管理. 2019(11)
[2]社會建設視角下社會組織的情境合法性[J]. 鄧燕華. 中國社會科學. 2019(06)
[3]審計師質量、政府管制與基金會捐贈收入——基于“郭美美”事件的研究[J]. 李明輝,楊鑫,趙寧. 中國經濟問題. 2019(01)
[4]社會組織腐敗治理:政社分開的邏輯進路[J]. 王棟,朱伯蘭.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8(05)
[5]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價值、結構與推進路徑[J]. 顏克高,任彬彬. 湖北社會科學. 2018(05)
[6]社會組織腐敗治理機制變遷與發(fā)展[J]. 王紅艷. 政治學研究. 2016(02)
[7]國家治理視域下的社會組織發(fā)展:一個分析框架[J]. 金太軍. 學海. 2016(01)
[8]媒體監(jiān)督能影響基金會績效嗎?——來自我國的初步經驗證據[J]. 李晗,張立民,湯勝. 審計研究. 2015(02)
[9]慈善基金會特征、審計師選擇與捐贈決策[J]. 陳麗紅,張龍平. 審計研究. 2014(05)
[10]雙重合法性和社會組織發(fā)展——以北京市19個小區(qū)的業(yè)主委員會為例[J]. 管兵,岳經綸.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5)
本文編號:3343773
【文章來源】:湖北社會科學.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慈善組織公信力形成的要素與過程
組織能力機制基于組織特征要素而形成,其內涵是指在疫情應對中慈善組織行動能力的不足,使得慈善組織社會救援的組織目標難以得到實現,導致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使命與宗旨產生質疑,形成了慈善組織的大量負面形象。在應急管理中,突發(fā)性公共事件的突發(fā)性與緊急性,使得慈善組織的社會救援行動必須及時有效開展。這對慈善組織的應急管理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戰(zhàn)。此次疫情傳播速度飛快,短時間內迅速蔓延至全國范圍。全國人民為了打贏這場阻擊戰(zhàn),紛紛對湖北地區(qū)進行物資援助。在疫情應對中,疫情防控指揮中心指定湖北省紅十字會、湖北省慈善總會、湖北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武漢市慈善總會、武漢市紅十字會接收物資捐贈,實現物資的統(tǒng)一調配。于是,大量資金和物資在短期內迅速匯集,對慈善組織的組織能力提出重大挑戰(zhàn)。當前,上述慈善組織的物資發(fā)放不及時、物資分配不合理、捐贈信息更新滯后以及對于關聯交易審查不嚴等情況引發(fā)公眾對慈善組織能力質疑,社會負面輿情不斷涌現。因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會公眾會通過組織能力機制,對慈善組織的組織特征進行評估,形成了對慈善組織參與疫情防控的基本認知。組織能力機制反映了慈善組織在疫情應對中能力供給的不足,從而引發(fā)社會對慈善組織的質疑。事實上,此次疫情事件不同于以往慈善組織的社會援助,對慈善組織應對能力與專業(y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此次疫情暴發(fā)于農歷新年期間,使得慈善組織在此次危機事件應對中的能夠調用的人力、物力有限,很大程度影響了慈善組織對社會救援物資的分配。其次,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社會救援不同其他自然災害中的社會援助。此次疫情的強傳染性特征,削弱了慈善組織既有組織資源調動能力的發(fā)揮,加劇了慈善組織社會救援行動開展的困難程度。最后,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對的專業(yè)能力成為限制慈善組織能力發(fā)揮的重要影響因素。自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慈善組織應對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組織能力建設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導致此次疫情應對中慈善組織相關的專業(yè)技能缺乏,影響慈善組織社會救援行動的展開。當前,慈善組織的組織能力供給難以滿足疫區(qū)現實需求的現狀,使得慈善組織作用難以有效發(fā)揮,公眾的社會救助情緒受挫,損害了慈善組織社會形象,從而導致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的否定與質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慈善組織的聲譽受損與重建研究[J]. 黨生翠. 中國行政管理. 2019(11)
[2]社會建設視角下社會組織的情境合法性[J]. 鄧燕華. 中國社會科學. 2019(06)
[3]審計師質量、政府管制與基金會捐贈收入——基于“郭美美”事件的研究[J]. 李明輝,楊鑫,趙寧. 中國經濟問題. 2019(01)
[4]社會組織腐敗治理:政社分開的邏輯進路[J]. 王棟,朱伯蘭.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8(05)
[5]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價值、結構與推進路徑[J]. 顏克高,任彬彬. 湖北社會科學. 2018(05)
[6]社會組織腐敗治理機制變遷與發(fā)展[J]. 王紅艷. 政治學研究. 2016(02)
[7]國家治理視域下的社會組織發(fā)展:一個分析框架[J]. 金太軍. 學海. 2016(01)
[8]媒體監(jiān)督能影響基金會績效嗎?——來自我國的初步經驗證據[J]. 李晗,張立民,湯勝. 審計研究. 2015(02)
[9]慈善基金會特征、審計師選擇與捐贈決策[J]. 陳麗紅,張龍平. 審計研究. 2014(05)
[10]雙重合法性和社會組織發(fā)展——以北京市19個小區(qū)的業(yè)主委員會為例[J]. 管兵,岳經綸.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5)
本文編號:3343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437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