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民族文化的重構 ——以裕固族“東遷節(jié)”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12:36
本文通過田野調查,對明花鄉(xiāng)舉辦的裕固族“東遷節(jié)”這一民族文化進行民族學研究。通過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對“東遷節(jié)”中的儀式做了分析并從中探索出它的社會功能。文章以文化功能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分析整理在田野作業(yè)中搜集的詳實資料,詳細地記錄了“東遷節(jié)”的儀式過程,闡述了儀式祭品的象征意義并解讀了“東遷節(jié)”儀式文化的內涵。第一章介紹了對明花鄉(xiāng)的調查情況。第二章第一節(jié)是對民族文化重構現(xiàn)象進行描述。由此,闡述了文化重構現(xiàn)象在當代社會中的普適性及其價值意義;引發(fā)了第二節(jié)“新傳統(tǒng)”的形成。第三章通過裕固族節(jié)慶文化分析出民族現(xiàn)實危機感,裕固族危機感是外在危機與內在危機的結合體,需要通過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來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緩解民族文化危機。第四章主要闡述“東遷節(jié)”的舉辦基礎是建立在精英界及民眾的力量之上,是一個多維度的智慧集合。第五章對“東遷節(jié)”的社會功及其文化重構實踐做出分析。認為“東遷節(jié)”不僅具有鞏固、凝聚民族文化的功能作用而且還有建構社會關系網絡的功能。由此通過“東遷節(jié)”這一實例來解讀民族文化重構實踐意義。用文化重構的視角來認識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是保護與發(fā)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當代民族文化不斷地被解構,文化重...
【文章來源】: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義
三 研究綜述
(一)關于文化重構、創(chuàng)新的研究
(二)關于裕固族“東遷”文化的研究
(三)關于節(jié)慶對民族交流與發(fā)展的功能性研究
四 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一)理論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調查點概況及社會變遷
(一)田野調查點概況
(二)田野點的社會變遷
第二章 民族文化重構與“新傳統(tǒng)”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對民族文化重構現(xiàn)象的解讀
(一)文化重構的基石:民族文化記憶
(二)文化重構的動力:社會現(xiàn)實需求
(三)文化重構的能源:傳統(tǒng)文化資源
第二節(jié) “新傳統(tǒng)”的緣起
(一)沖突與接納
(二)注入時代元素
(三)“新傳統(tǒng)”的形成
第三章 裕固族節(jié)慶文化與現(xiàn)實危機感
第一節(jié) 裕固族節(jié)慶活動
(一)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
(二)宗教類節(jié)慶文化
(三)家族式節(jié)慶文化
(四)政府主導性節(jié)慶文化
第二節(jié) 裕固族節(jié)慶文化的局限性
第三節(jié) 裕固族民族文化危機
(一)傳統(tǒng)文化危機
(二)裕固族族群認同危機
第四章 裕固族民族節(jié)慶文化重構
第一節(jié) 節(jié)慶文化重構的源泉:以口述史喚醒民族記憶
(一)“東遷”故事及傳說
(二)“東遷”古歌的傳唱
(三)祭祀回顧與敘述
第二節(jié) 節(jié)慶文化重構的動力:精英角色與民間期盼
(一)民族知識精英
(二)民族政治精英
(三)民間期望
第三節(jié) 節(jié)慶文化重構的實踐:民間自覺舉辦東遷節(jié)
(一)“東遷節(jié)”舉辦前的準備
(二)“東遷節(jié)”的過程
(三)“東遷節(jié)”的儀式
第五章 裕固族東遷節(jié)的社會功能及其重構意義
第一節(jié) “東遷節(jié)”的社會功能
(一)弘揚民族美德
(二)增進民族交流
(三)加強民族歸屬感
(四)民族記憶性符號
第二節(jié) 民族文化重構的意義
(一)符合民族成員的主觀愿望
(二)利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
(三)助推民族文化的整合與再利用
(四)創(chuàng)新是保護與發(fā)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共同儀式空間視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騰沖市明光鎮(zhèn)“刀桿節(jié)”為例[J]. 王立杏.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8(04)
[2]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建構的邏輯和機制——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例[J]. 陳文江,黃超.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3]那達慕在“河南蒙旗”的文化價值及愿景[J]. 王蘭. 民族論壇. 2017(05)
[4]心理疏泄與群體記憶:基于《火燒松明樓》傳說“完型化”過程的探討[J]. 董秀團. 民俗研究. 2017(05)
[5]鄂溫克族當代節(jié)日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重構[J]. 金潔. 前沿. 2017(08)
[6]論傳統(tǒng)節(jié)日儀式在當代的重建[J]. 林慧.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4)
[7]關于裕固族東遷的若干思考[J]. 賀衛(wèi)光.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
[8]記憶、經驗與共同體——審美生境視域下的民族藝術與節(jié)日審美[J]. 吳震東.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4)
[9]集體記憶中的歷史與民族文化重構[J]. 裴斐.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6(03)
[10]少數(shù)民族文化重構中的民族認同[J]. 孫麗莉. 貴州民族研究. 2016(03)
博士論文
[1]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社會文化研究[D]. 安惠娟.蘭州大學 2017
[2]壯族布洛陀文化的當代重構及其實踐理性[D]. 劉婷.中南民族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社會學視角下的裕固族民間儀式的變遷研究[D]. 張鵬.西北民族大學 2014
[2]嬗變與抉擇:文化傳播視野下裕固族游牧文化變遷研究[D]. 張麗娟.蘭州大學 2013
[3]論裕固族民間文學及其文化的多元化[D]. 聶瑩.陜西師范大學 2009
[4]錫伯族“西遷節(jié)”與族群文化認同研究[D]. 周陽.華中師范大學 2009
[5]裕固族文化儀式研究[D]. 繆自鋒.西北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157372
【文章來源】: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義
三 研究綜述
(一)關于文化重構、創(chuàng)新的研究
(二)關于裕固族“東遷”文化的研究
(三)關于節(jié)慶對民族交流與發(fā)展的功能性研究
四 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一)理論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調查點概況及社會變遷
(一)田野調查點概況
(二)田野點的社會變遷
第二章 民族文化重構與“新傳統(tǒng)”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對民族文化重構現(xiàn)象的解讀
(一)文化重構的基石:民族文化記憶
(二)文化重構的動力:社會現(xiàn)實需求
(三)文化重構的能源:傳統(tǒng)文化資源
第二節(jié) “新傳統(tǒng)”的緣起
(一)沖突與接納
(二)注入時代元素
(三)“新傳統(tǒng)”的形成
第三章 裕固族節(jié)慶文化與現(xiàn)實危機感
第一節(jié) 裕固族節(jié)慶活動
(一)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
(二)宗教類節(jié)慶文化
(三)家族式節(jié)慶文化
(四)政府主導性節(jié)慶文化
第二節(jié) 裕固族節(jié)慶文化的局限性
第三節(jié) 裕固族民族文化危機
(一)傳統(tǒng)文化危機
(二)裕固族族群認同危機
第四章 裕固族民族節(jié)慶文化重構
第一節(jié) 節(jié)慶文化重構的源泉:以口述史喚醒民族記憶
(一)“東遷”故事及傳說
(二)“東遷”古歌的傳唱
(三)祭祀回顧與敘述
第二節(jié) 節(jié)慶文化重構的動力:精英角色與民間期盼
(一)民族知識精英
(二)民族政治精英
(三)民間期望
第三節(jié) 節(jié)慶文化重構的實踐:民間自覺舉辦東遷節(jié)
(一)“東遷節(jié)”舉辦前的準備
(二)“東遷節(jié)”的過程
(三)“東遷節(jié)”的儀式
第五章 裕固族東遷節(jié)的社會功能及其重構意義
第一節(jié) “東遷節(jié)”的社會功能
(一)弘揚民族美德
(二)增進民族交流
(三)加強民族歸屬感
(四)民族記憶性符號
第二節(jié) 民族文化重構的意義
(一)符合民族成員的主觀愿望
(二)利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
(三)助推民族文化的整合與再利用
(四)創(chuàng)新是保護與發(fā)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共同儀式空間視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騰沖市明光鎮(zhèn)“刀桿節(jié)”為例[J]. 王立杏.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8(04)
[2]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建構的邏輯和機制——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例[J]. 陳文江,黃超.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3]那達慕在“河南蒙旗”的文化價值及愿景[J]. 王蘭. 民族論壇. 2017(05)
[4]心理疏泄與群體記憶:基于《火燒松明樓》傳說“完型化”過程的探討[J]. 董秀團. 民俗研究. 2017(05)
[5]鄂溫克族當代節(jié)日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重構[J]. 金潔. 前沿. 2017(08)
[6]論傳統(tǒng)節(jié)日儀式在當代的重建[J]. 林慧.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4)
[7]關于裕固族東遷的若干思考[J]. 賀衛(wèi)光.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
[8]記憶、經驗與共同體——審美生境視域下的民族藝術與節(jié)日審美[J]. 吳震東.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4)
[9]集體記憶中的歷史與民族文化重構[J]. 裴斐.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6(03)
[10]少數(shù)民族文化重構中的民族認同[J]. 孫麗莉. 貴州民族研究. 2016(03)
博士論文
[1]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社會文化研究[D]. 安惠娟.蘭州大學 2017
[2]壯族布洛陀文化的當代重構及其實踐理性[D]. 劉婷.中南民族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社會學視角下的裕固族民間儀式的變遷研究[D]. 張鵬.西北民族大學 2014
[2]嬗變與抉擇:文化傳播視野下裕固族游牧文化變遷研究[D]. 張麗娟.蘭州大學 2013
[3]論裕固族民間文學及其文化的多元化[D]. 聶瑩.陜西師范大學 2009
[4]錫伯族“西遷節(jié)”與族群文化認同研究[D]. 周陽.華中師范大學 2009
[5]裕固族文化儀式研究[D]. 繆自鋒.西北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1573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573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