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框架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發(fā)布時間:2021-04-21 08:19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概念因為跨越許多學科、包容很多知識、涵蓋很多領域需要深入研究。在"思"的框架里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歷史上,基于人是意識的存在物,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作是一個觀念機制的構建,是中華民族偉大實踐不可缺少的理念,來自人性本源、美的建構和思想力量的合成。通過這種辯證的"思",擴展和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彰顯蘊含其中的深厚的文明內(nèi)涵。人性之"思"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氣質之性和天地之性結合、氣和道相互貫通、"兩不立則一不可見"的意蘊。美學之"思"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原型和范式差異的美,通過陶冶心靈,塑造人格,凈化情感,使現(xiàn)實世界充滿美感,體現(xiàn)主客體統(tǒng)一的審美快樂。哲學之"思"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公共性,是語言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性建構。這些"思"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絢爛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世界。
【文章來源】:甘肅社會科學.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為什么要在“思”的框架里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以人性之“思”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性意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氣質之性和天地之性結合的本性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氣和道相互貫通的本性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兩不立則一不可見”的本性
三、以美之“思”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美學意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崇高美與整體美的統(tǒng)一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美感與快感的統(tǒng)一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目的美與手段美的結合
四、以哲學之“思”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哲學品格意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公共性意蘊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言哲學的建構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識形態(tài)認知意蘊
五、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五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 納日碧力戈,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2020(01)
[2]踐行守望相助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內(nèi)蒙古民族團結進步的理論與實踐[J]. 烏小花,郝囡. 民族研究. 2019(05)
[3]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思考[J]. 馬福運. 中州學刊. 2019(07)
[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與分析[J]. 董強,聶開吉.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3)
[5]公共性觀念的歷史嬗變與馬克思公共性觀念的變革[J]. 陳飛. 江漢論壇. 2019(04)
[6]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屬性[J]. 趙剛,李墨文.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2)
[7]論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條件——認知維度上意識形態(tài)如何可能的闡釋[J]. 鮑金. 社會科學. 2019(02)
[8]民族觀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 詹小美,李征. 思想理論教育. 2019(01)
[9]民族研究的新時代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 麻國慶.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6)
[10]何為哲學——對王路教授評論的若干回應[J]. 楊國榮. 江漢論壇. 2017(08)
本文編號:3151406
【文章來源】:甘肅社會科學.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為什么要在“思”的框架里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以人性之“思”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性意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氣質之性和天地之性結合的本性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氣和道相互貫通的本性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兩不立則一不可見”的本性
三、以美之“思”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美學意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崇高美與整體美的統(tǒng)一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美感與快感的統(tǒng)一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目的美與手段美的結合
四、以哲學之“思”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哲學品格意蘊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公共性意蘊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言哲學的建構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識形態(tài)認知意蘊
五、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五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 納日碧力戈,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2020(01)
[2]踐行守望相助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內(nèi)蒙古民族團結進步的理論與實踐[J]. 烏小花,郝囡. 民族研究. 2019(05)
[3]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思考[J]. 馬福運. 中州學刊. 2019(07)
[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與分析[J]. 董強,聶開吉.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3)
[5]公共性觀念的歷史嬗變與馬克思公共性觀念的變革[J]. 陳飛. 江漢論壇. 2019(04)
[6]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屬性[J]. 趙剛,李墨文.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2)
[7]論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條件——認知維度上意識形態(tài)如何可能的闡釋[J]. 鮑金. 社會科學. 2019(02)
[8]民族觀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 詹小美,李征. 思想理論教育. 2019(01)
[9]民族研究的新時代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 麻國慶.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6)
[10]何為哲學——對王路教授評論的若干回應[J]. 楊國榮. 江漢論壇. 2017(08)
本文編號:31514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514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