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考察和結(jié)構(gòu)分析
本文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 歷史考察 結(jié)構(gòu)解析 出處:《學術探索》2017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diào)要牢記中國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為新時期民族工作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要解決好我國"兩個一百年"進程中的民族問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切實強大的民族團結(jié)保障和民族發(fā)展動力,就必須從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角度,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的民族結(jié)構(gòu)格局和中國多民族國家"大一統(tǒng)"的民族政治傳統(tǒng)對民族工作的深遠影響。
[Abstract]:Since the 18 National Congress, Comrade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e need to bear in mind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s a United multi-ethnic country and to actively cultivate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This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ethnic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wo hundred years"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a real and powerful guarantee of national unity and motive fo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we must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national structure pattern of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tradition of China's multi-ethnic country on the national work.
【作者單位】: 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繼續(xù)教育中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特色民族理論研究基地;
【基金】: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2016年重點項目(2016-GMA-002)
【分類號】:D6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瑪納;《鄂倫春族游獵·定居·發(fā)展》[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7年02期
2 白建靈;;試論民族共同體的性質(zhì)、內(nèi)容及其形成——對所謂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的質(zhì)疑[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3 歐潮泉;部族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合乎規(guī)律的一個歷史形態(tài)[J];青海社會科學;1984年06期
4 歐潮泉;論部族[J];貴州民族研究;1986年01期
5 都永浩;;對民族共同體的多維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5期
6 趙金輝;;鄂倫春族源與民族共同體形成辨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何叔濤;略論民族定義及民族共同體的性質(zhì)[J];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8 金天明;部族——民族共同體發(fā)展的第三個歷史類型[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9 楊順清;;多民族國家內(nèi)民族與國家的關系[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羅圣榮;;現(xiàn)代民族國家視野下的多民族國家整合[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靜;;“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沈林;;中國城市里的少數(shù)民族[A];中國城市文化與城市生態(tài)[C];1998年
3 王建娥;;多民族國家包容差異協(xié)調(diào)分歧的制度機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沈林;;中國城市里的少數(shù)民族聚落[A];城市中的少數(shù)民族[C];2001年
5 康志鋒;;加強民族法制建設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保障[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6 田代武;;城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權益保障芻論——以湖南省為例[A];民族法學評論(第七卷)[C];2010年
7 海內(nèi)凡;;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做好樂山市民族工作[A];民族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五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8 關桂霞;;論西部開發(fā)與民族工作[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9 李開榮;;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A];2004烏蒙論壇論文集(四)[C];2004年
10 格桑頓珠;;把握“兩個共同”主題 指導民族工作實踐[A];“兩個共同”與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全國民族理論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葛劍雄;移民:牽動中國歷史棋局的人們[N];北京日報;2007年
2 趙慧;團結(jié)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N];新疆日報(漢);2009年
3 明浩;自治,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N];中國民族報;2014年
4 記者 曹蘇紅;探討多民族國家社會和諧理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黃信 本報實習生 周延麗 解曉丹;民族問題是國家安定和睦鄰友好的重要基礎[N];廣西日報;2009年
6 ;為什么說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N];人民日報;2009年
7 任仲平;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N];人民日報;2009年
8 朱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整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本報評論員;堅實立足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N];中國民族報;2013年
10 李瑞君;近代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建構(gòu)進程中的新疆[N];中國民族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謀;政治視野中的當代中國民族工作[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侯發(fā)兵;民族利益關系形態(tài)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年
3 常開霞;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期民族利益協(xié)調(diào)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劉亞麗;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蒙古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匡自明;多民族國家和諧政府關系構(gòu)建[D];吉林大學;2009年
7 張春梅;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綱領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吳勇輝;城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權益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楊璇;北京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機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佳炎;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治理理論熱點與趨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孟都巴雅爾;城鎮(zhèn)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3 姜萌;社區(qū)民族工作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D];中南民族大學;2013年
4 王寒松;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滿族民族工作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5 董婷婷;習仲勛對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貢獻[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5年
6 王銳;當前民族工作信息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7 包麗敏;習近平關于民族工作的論述及時代意義[D];遼寧大學;2015年
8 任杰;習近平的民族團結(jié)思想探析[D];貴州師范大學;2016年
9 張琳婉;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三邊分區(qū)民族工作研究[D];延安大學;2016年
10 許魯江;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經(jīng)驗研究[D];湘潭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5447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54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