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誆鬼的燒肉到宴客的燒烤——彝族飲食文化的同質(zhì)化和異質(zhì)化過程的人類學闡釋
本文關鍵詞: 涼山彝族 消散的現(xiàn)代性 文化變遷 飲食人類學 宗教人類學 出處:《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以涼山彝族宗教儀式中所使用的誆鬼的燒肉和新興的用于宴客的燒烤為個案,探討彝族飲食文化的變遷過程。彝族文化忌諱在戶外燒肉散發(fā)出焦味,因為彝族人相信燒肉的焦味會引來鬼,輕者致人生病,重者會把人的靈魂攝去,使人死亡。彝族飲食文化的變遷過程包括同質(zhì)化和異質(zhì)化兩種形式。由于彝漢族群互動和文化交流的加強,內(nèi)地漢區(qū)的燒烤文化被引入涼山彝區(qū),形成頗有特色的"彝族燒烤"。這個過程是彝漢文化的同質(zhì)化過程。從彝族文化角度來看,本來僅在宗教儀式上用于誆鬼的燒肉,其形式通過文化再生產(chǎn),被重新闡釋為"彝族燒烤"用于宴客。這個過程是彝族文化異質(zhì)化的過程。傳統(tǒng)誆鬼的燒肉的象征性與宴客的燒烤的現(xiàn)代性之間發(fā)生了文化沖突。從誆鬼的燒肉到宴客的燒烤的變化過程所反映的是彝族飲食文化的變遷,體現(xiàn)了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君·阿帕杜萊所說的"消散的現(xiàn)代性"。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Yi people's food culture, which is used in the ritual of Yi nationality in Liangshan as a case study, and the new barbecue used for diners. The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is forbidden to emit scorching flavor in outdoor meat burning. Because the Yi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burning of meat will lead to ghosts, light people make people sick, heavy people will take away the soul,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Yi nationality diet culture includes two forms: homogenization and heterogeneity. As a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Yi and Han groups, the barbecue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interior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Liangshan Yi region. The formation of a rather distinctive "Yi barbecue". This process is a process of homogenization of Yi and Han cult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Yi culture, it was originally used only in religious ceremonies for the purpose of scamming ghosts' meat, the form of which was reproduced through culture. Reinterpreted as "Yi barbecue" for diners. This process is a process of Yi cultural heterogeneity. There is a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he symbolism of traditional scamming meat and the modernity of barbecue.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barbecue to diners reflects the changes in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It embodies what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Arjun Apadulay calls "dissipated modernity".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心;
【基金】:2016年度中央民族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fā)展引導專項資金”之民族學學科經(jīng)費資助
【分類號】:C91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 宗教、信仰、飲食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歷了實踐、慣習而成為象征體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變遷成為常態(tài)。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君·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指出:“當今全球互動的核心問題是文化同質(zhì)化與異質(zhì)化之間的張力!(1)對于涼山彝族而言,文化的同質(zhì)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希輝;;土家族飲食文化變遷的歷史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巴桑旦巴;從飲食文化的變遷看我們藏民族[J];中國西藏(中文版);2002年05期
3 劉慧;;黎平縣肇興侗族飲食文化述論[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4 奇曼·乃吉米丁,熱依拉·買買提;維吾爾族飲食文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5 溪州子;;生活中的減災之“食”[J];中國減災;201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買提庫爾班·買吐迪;維吾爾飲食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柳巖;飲食里的社會:對烏魯木齊北郊一個哈漢移民村莊的民族學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6年
2 王凌月;新疆哈薩克族飲食文化中的社會性別研究[D];新疆大學;2017年
3 馬青春;蒙古族飲食文化與內(nèi)蒙古旅游業(yè)發(fā)展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4 崔虹;對朝鮮族酒文化的解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張寧;大理古城洋人街的白族飲食文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5年
6 王守龍;從地方清真主食到風行全國的特色快餐[D];西北民族大學;2014年
7 代維;德宏傣族飲食文化的變遷與傳承困境探究[D];云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913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491372.html